讨论议题
1、第1-4章:自我观察为什么只是观察却可以改变自己?结合自我观察的基本原则,自我观察首先改变的是什么?1.文红
[爱心]自我观察是灵性成长的基础,其实也是需要有一定沉淀再来读这本书,在人的意识层面上,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人,沉睡的和觉醒的,我们要去看到“自我观察”是去观察我们的内在,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无意识机械的,每天重复着朝九晚五的模式,由于环境的影响,原生家庭父母的影响,学校教育,工作着的人,
大多是社会性的,受制于周围群体,原始的状态,如果太关注自己,就会被认为是自私的而被排斥,现在的社会形势已经变了,我们可能会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想法,因此不受控于习惯,不受困于群体,看到习惯,不去抗争,作为本人而言,我们可能会去亲身验证一些体验,而不再遵循传承的,也不会再完全顺从他人的意愿,别人说什么我就听什么
议题2、第5章:尝试观察提到的四个方面,你在进行观察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哪些方面,平常是没有意识到的,通过观察,你在逐渐改变的方面?1.兰兰
观察对象 1.身体里任何不必要的紧张
2.不必要的思绪 3.不恰当的情绪 4.习惯
分享自己的一个例子:读书会等陌生的人多环境讲话我会紧张,头脑里的思维可能是怕自己的语言表达不清,这个观点我说清楚了吗,别人是否听明白了我要说什么,总是怕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伴随的身体紧张,很多时候会感觉到面部的僵硬,整个表情肌肉都是僵紧的,感到整个面部是向下耷拉着,眉头会发紧,伴随的情绪是担心害怕,烦躁不安,心跳加快,我看到了我的自动化习惯模式,这么多年一直是这么反应的,比如说第2天有什么考试或者是自己被关注,想要发表什么观点,都会出现一系列的这种紧张不安的反应,总是怕自己表现不够好,实际上是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内心可能是不够自信,担心害怕说错什么,对这种习惯性反应,反而会引起我的头脑的思维混乱,更加的表述不清,反过来反而影响了我的正常的发挥
反过来呢,我可能是希望被看见,希望被认可,希望被关注,内在未被满足的需求可能就是缺乏安全感啊,童年缺爱等等
议题3: 6-8章:理智中心、情感中心、本能中心,这三个中心的运作,结合第5章观察的内容,分析其中的对应与逻辑关系。谈谈你最常见的本能的情绪反应、习惯性行为,试着看看它背后的盲点是什么、需求又是什么呢?1.小燕 议题三
理智中心也就是我们的左脑,实际的使用功能就是联想,比较和对比。简单来说就是存储过去,分别储存和分类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东西。好的坏的。我们的自我是分裂的,它有各种面具,把戏,谎言,神经性反应和习惯组成。
只要曾经对生存有帮助,理智都会给他贴上好的标签。
“盲点”就是我们的缺陷。我们的构造决定了我们无法看到自己的缺陷,却很容易看到邻人的缺陷。
那些盲点可能是贪婪,嫉妒,不诚实,缺乏耐心,歇斯底里,喜悦,色欲,嫉妒,搬弄是非,罪恶感,指责,虚荣骄傲或其他的东西。
盲点是能消耗我们的能量的。
盲点和注意力相互竞争。
如果我们把能量用在注意力上,盲点就不会消耗我们的能量。
评判无可避免的会伴随着不恰当的情绪--因此不恰当的情绪就是一个致命的信号,说明盲点在开始用作。
第一反应机制就是人的--求生本能。如果我的天性对威胁的反应是愤怒,我就会战斗。如果我的天性对威胁的反应是恐惧,我就会逃跑。
情绪只是身体里的能量,用来衡量危险与爱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