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最孤独的图书馆(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
▍1.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4月23号的那天,我在深圳西西弗书店闲逛,无意发现一本书名很唏嘘的书-《答案之书》,按耐不住好奇心的我翻开了第一页,结果却有点大跌眼睛,以至于我不得不百度一下这本书的来头。
“现在,只需在心中想着那个最近令你纠结不已的问题
然后拿着《答案之书》专注10秒
再自然、随机地翻开你最有感觉的一页
是否要去表白?
现在提加薪合不合适?
这支股票会不会长?
地球到底需不需要超人?
翻开它
一切便有了答案。”
看到这里,再看看书的内容,其实所谓的答案也不过是运用心理学的暗示。当你看到一句话,如何去解读,如何去解构,都与你当下的潜意识,与你的内心的想法有关。其实在生活当中,很多时候,我们在作出一个选择的时候,会犹豫不决,甚至征求别人的意见。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对方选了跟我们认定的选择一样的选择。
即便对方作了跟我们内心不一样的选择,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依旧会一意孤行。因为,在征求意见之前,我们内心已经有倾向,甚至说已经做了决定,只是还欠缺一点勇气,需要别人的一个肯定。
▍2.
偶尔会有人叫我推荐一下书,但是我回的第一句都是,什么类型的。有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要如何推荐,于是草草推荐了几本近期看过的书籍。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三观,对于读书的爱好更是不尽相同。我没有经历过跟你一样的人生,更无法感同身受。有些书,我读的潸然泪下,而你大抵会觉得不过如是。对于同一本书的感悟和理解,大家都不尽相同。
你所理解的故事,都离不开你所经历的人生。你所看得见的东西,都是你所理解的,你所认同的,甚至是你思维定式的一部分。
曾经有一次,我在朋友圈分享了读完《虚无的十字架》的感受,“死刑的废除与否,基于个人的价值观,更多掺杂了个人的主观色彩。小夜子便是如是。之前关注过再犯罪率和重犯这一块,监狱,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社会构建防范犯罪惩罚体系起来。大众价值对于犯罪的歧视以及缺乏对犯罪分子的培训,导致严重其严重与社会脱节,出狱后更是无法料理其生活。但是,某种角度而言,死刑的判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给罪犯以打击,忏悔,救赎永远都无法通过刑法得到补偿。”
而一个朋友,在底下评论,说这明明是一本讲性教育缺失。
而我回了一句,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你,我不一定能看见你看得见的东西。
又比如,《摆渡人》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我在豆瓣书评中大略看了一下,评分不高,批判的言论多于欣赏。但是一本书的好坏,又怎么能用三言两语概括,又怎么可以凭借数人的感受判定。
英国《卫报》说这是一本教你学会如何去爱的伟大作品。
诚然,当直面生存、死亡于爱的时候,迪伦和崔斯坦选择了勇敢地突破常规。但是,在讨论爱之余,我却深深被对人性和哲学,宗教的探讨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