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因为假期想在外租房子住的事,跟我爸争执了好久。他不明白,家里宽敞又凉快,为什么要在外面住。我就跟他解释,家里没有独立的属于我自己的空间啊,书和行李来回邮寄不方便啊blabla……我们谈了好久,始终无法说服对方。在谈判一筹莫展,将要一槌定音时,我突然灵光一闪,明白了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还是那个老掉牙的词,代沟
类似的事件,在我家每隔半年就能上演一次。“爸妈,我假期想跟同学出去玩”“不行,太危险了,女孩子结伴出去也不安全啊,现在女大学生受害率太高啦” “爸妈,我不想跟亲戚出去旅游”“不行,出去跟着姑姑见识见识,开阔眼界”。联想到此前种种,各种复杂的情绪涌上来,微信上我给老纪发了很长一段话。大概意思就是,我正是躁动的年纪,一直被他们以不安全不放心的各种原因圈在家里会闷坏的,我不想做温室里的花朵,也不想要那么多束缚,我想自由一点……
老纪好久没有回我,我等到以为他在午睡,或者生气不想理我,准备关掉手机时。他回了简短的几句话,“我不是不理解你,是不放心。你爷爷走的时候,我就想,一定得好好对你,等以后我走了,让你想起来有些念想。”瞬间哽咽,有种泪奔的冲动。
我跟老纪的聊天日常,除了各种互相嘘寒问暖,就是“我学会做xx了,你回来我做给你吃啊”这种模式。以前总以为,人年纪大了,有时候会像小孩子一样,喜欢倒腾点东西玩,现在想起来,也是老纪在偷偷地暗示,“嘿,闺女,想你了,啥时候回来啊”。
莫名觉得很心酸很难过。在我印象里,老纪一直是个兴趣爱好很广泛的人,各种戏剧京剧,唱歌,看书。我也一直以为,在我离开家,去大学之后,他们会像我以为的那样,专注地过好自己的生活,顺便等着我回家。我没有想到,我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也就是在这时,很为父母们难过。老一辈的父母们,勤勤恳恳又安分守己地过完一生。一代又一代,像是在走同一个模式。从出生到长大、工作、结婚、生子,大家理所当然地这样生活着,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一生的价值在于回报父母和培育孩子。当然,父母们年轻时,也有同样属于青春的躁动。但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活与空间,似乎在有了孩子后戛然而止。在一个孩子从出生到组建家庭的近30年里,生活的中心似乎一直是这个新的生命。缺少自己的生活,或者说,把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混为一谈。
生活空间的相互牵扯和混淆,对父母来说也是很不公平的吧,对孩子的付出太多,甚至牺牲了自身绝大多数的生活。这种长期大量的付出,自然就会产生一些或多或少的控制欲。青春期的孩子们最早萌发的就是自由意识了吧,这种渴望摆脱控制、希望家庭地位平等、拥有发言权以及独立空间的迫切需求,对于孩子来说,大概也是反叛的来源吧。
一直认为,父母和孩子再怎么血浓于水,始终都是两个个体,不能互相依附着生活,必须要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和生活。个人空间或者生活的缺乏,也极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代沟,可能并不仅仅是指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大概也包括父母孩子两代人相互的生活空间的混淆吧。
有时候,爱是付出。但,有时候,爱可能更需要理解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