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行为的表现,只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就知道是哪里在起作用,就知道是哪里有问题了,也就知道从哪里入手解决问题了。
如果只知道有问题,却不知问题的发源点。那处理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了。
男性思考问题的习惯是“需要这样做”,解决问题的维习惯是“就要这样做”,不愿接受的是“想要这样做”。
女性男考问题的习惯是“想要这样做”,解决问题的维习惯是“就要这样做”,不能理解的是“需要这样做”。
但,此(女)“就要这样做”非彼(男)“就要这样做”。在这个环节,女性的优势比男性强大得多,只要掌握好上面的原则,以柔克刚,以情动人,一定会所向披糜。
如果女性爱在“需要这样做”这个点上与男性争执;那就等于以卵击石,本末倒置。男性对女性最好不要总纠结于以理服人,很容易受伤;
如果女性爱坚守“想要这样做”,也没问题;但时间久了,会被人瞧不起,幼稚不成熟(小心眼)。
知行知意,惟情难解。
在人性架构关系中,不同的因素有不同的属性。
个体的人有三种属性:本我,自我,超我。
与人相交,学习别人的长处(优势点);收敛自己的长处,觉察别人的本性;切不可以己之长攻人之短,那永远不会进步。
与人相争,不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执着,不要在别人不擅长的领域纠结;回归本性,所有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
如果人性结构有缺失,就只能在一个点上挨打。如果人性结构完整,就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
在心理学范畴来讲,不同的点出现问题,会有典型的症状表现。
精神性病患,思考问题的习惯是“就要这样做”,解决问题的维习惯是“就要这样做”,不愿接受的是“想要这样做”。
心理性病患,思考问题的习惯是“想要这样做”,解决问题的维习惯是“想要这样做”,不能理解的是“需要这样做”。
(特别提示:千万别用这里学到的知识,硬去套用。那世间就没有一个正常人了,包括圣贤大德。)
一个人的人性构成状况,符合社会大众常理就是好的。
对行为做研究判定时:一,不要自误。二,助人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