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休息在家于是便决定把以前堆在家里的那些书翻阅一遍。以前只顾着买书,和大多数人一样,抱着美好的愿望把书买回家,最后却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不了了之。
将《傅雷家书》作为假期阅读的第一本,是因为这是在我所有图书中为数不多的可定性为非工具书类别的书籍。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普通的家书。借用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所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随笔),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第三,借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傅聪即将远赴重洋留学,做父母的尽管心中万般不舍,但仍需放手。回首傅聪的成长,傅雷甚至写下了“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爸爸的艺术的壮年。”这样的字句。于是我们发现唯有当子女即将远行或是快要组成自己的小家庭的时候,做父母的才会在辗转反侧中,将孩子的童年的一遍一遍的重温,直到那是才发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己曾是那么的粗鲁,那么的较真,那么的缺乏耐性。
但究其原因我们常把这些错误归结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一边学一边做的,从来没有一个人具备了所有的(理论上的)条件才结婚,才生儿育女的。’这样的理由上。可是做父母的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公司工作时就必须要压制自己的脾气,有时甚至明知自己有理也得卑微屈膝,那是因为“入口”操在人家手中,你不得不奴颜婢膝的乞求。
人往往对在手头的东西(人、环境,或任何可贵的东西)不知珍惜,直到要失去了才知后悔,再去感慨万千。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狂妄故时常勃然大怒,于是少不了以一顿竹笋烤肉收场。做子女的却又认为父母顽固不化,无法与时代同行,但屈服于父母的威严,敢怒不敢言,于是日积月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话题变得越来越少,最后甚至会发展成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开口的尴尬境地。
于是我不禁想问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你究竟是将孩子作为了自己的“晚辈”还是把他们当做朋友?不要忘记肉体的伤痛是可以被治愈的,但心灵的伤痛却是永远无法抚平的。
有一种伤害叫“无微不至”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往往存在着将“无微不至”当做是关心,体贴的表现,殊不知“无微不至”却是子女独立成长道路中最大的障碍。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岛上住着老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便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这群天鹅。
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取食物,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它们在屋子里取暖并给它们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夫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终于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可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
这种“无微不至”的爱是导致天鹅死亡的原因。然而在现实生活的中,又有多少父母像这对老夫妇一样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的小窝呢?
世间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运动,也不是体力劳动(那种疲乏很容易消除,休息一下就能恢复精力),而是操心。爱固然需要,但若一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便恰似在无形中编制了张一个人生“陷阱”。
人爱其子是一种自然规律。但因为生命所独有的局限性,导致了所能陪伴的时间有限。虽然父母会因为随着时间变老,去世,但为人处世的方法却可以在循循善诱得以延续。教育有时也如同音符,最美的乐曲都要出之自然,好像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
父母与子女的之间相处之道有时就像是恋人之间的相处一般,亲密却又适存距离。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其强求孩子与自己的想法一致,倒不如各抒己见,在各自不同见解中找到共同点,并形成默契。做父母的本想着以自己在‘高峰’上的所见所闻来为孩子提醒,但殊不知那种居高临下的语气态度,却在不自知中引来了来孩子的反感,最后反而弄巧成拙,一团乱麻。好不容易打开的话匣子,却闭合的更紧了。(想必这也就是为什么总会有人问“我明明已经平心静气的和父母聊天了,可聊着聊着就会有股无名火奔腾而出”的原因了吧)
当然做子女的也不可总以沉默应对。沉默很容易会招人误会,以为我们冷漠忘恩。在这个寸秒寸金的这个时代里,年轻人忙不迭的向前看以至于忽视了身边的人,但是这并不代表年轻人不懂得感恩。有时候令人快乐,觉得人生充满温暖的往往不一定是报以物质,闲话家常就已足以。(即使你不想和父母聊工作、聊对象这样的‘敏感’话题,那至少聊聊时令节气,聊聊吃食总还是可以吧)
这个时代我们虽主张张扬个性,挖掘自我的潜力。但是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子女与父母的相处之道上《傅雷家书》的真诚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上文所写的两种家庭教育方式,相信在你的身边多多少少都能找到影子。但无论这两种做法如何,父母与子女、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牵绊总是存在的...而和谐相处的奥秘也只有这个家庭中的家庭成员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