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笑来的《新生》中看到类似这样一段话,信息要系统才有价值,碎片化信息也许有用,但就算完全忽略也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害怕错过的其实是自己内心的不充实,总希望能抓住点什么。但是如果你已经足够充实努力,其实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即使错过也真的无所谓,你自信自己总归有能力抓住一个合适自己的机会。
今天刚好罗胖老师更新的音频中讲到了学习方法,其中第三条是碎片化。他的概念是知识就是碎片化的形式产生出来的,而我们要有把碎片化的信息缝合输入自己硬盘的能力。
这两个点现在看来是有点冲突,当然我在笑来专栏也学习了一个多月,知道要先有系统自我的思考分析,试着说说看:
以下以P老师(罗胖老师)和L老师(笑来老师)
来区分:
1.成长阶段不同:你处在什么状态下可以用更合适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如果已经有了专注要做的目标和方向,并已经在此领域有了累积,那就可以忽略部分碎片化信息的接受,而让自己保持更专注的状态。
而若你现在是刚刚开始学习,还并未确定方向和目标,那就可以多方收集碎片化信息,说不定就发现哪个知识或者新闻是你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终极梦想呢?世界很大,还是要多看看再做选择才好。
2.行业不同:前阵子矮大紧录了几期晓松奇谈,是一系列日本匠人精益求精的追求,穷其一生专注只做一件事,那他们可能就不太需要太多外面的碎片化信息接收,因为行业原因,只专注于提高技艺,刻意反复练习即可。而有些互联网、建筑设计、艺术等行业就需要很多创新和发散思维来推进工作,那这类人群的需求就不能只涉足本专业,需要更多打开天线向外探索,甚至需要一些放空或者休息的时间来给自己灵感。
而灵感如何寻得?脑子里空空如也还想迸发灵感?放空的人其实看似什么都不想,但是这时候的大脑会自由组合信息,在你不经意间迸发创意。所以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在他们不经意间可能看电影,睡觉,吃饭的时候得到的,因为人家脑子里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混合体呀~
3.信息过滤处理的能力:就像现在我们分析这两个观点,同时接收到两个不同信息时,你要启动元认知能力去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论,我是否可以试着分析?有没有足够的论据来说服这个论点?通过自我思考分析的过程,你已经得到了成长并且有了判断。
所以,不怕信息接受太多,只要你有深入思考,就能去伪存真变成好的东西。
P老师是让你把天线打开,多方收集信息,运用到发散思维有更多创新和可能出现。而L老师是更多让你保持专注和稳定提升。所以一件事情,每个人分析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结论,没有谁对谁错,只看你如何选择最适合当下的自己。
我的结论是:不管碎片知识还是系统知识,先打开你的天线,去接收和处理对你有益的,并有能力输入你的大脑硬盘,变成日后真正属于你的知识储备。我们要有学习的能力,也要有分析思考的能力,每一位老师给的东西都会基于不同角度的思考,思考中学习更有助于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