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首诗,李白的。
日出入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说起李白,大概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时间想起无数名篇。无论是回环荡气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是稚童遍悉的“床前明月光”,都颇可玩味。然而近日读李白诗近百首,唯一让我赞不绝口直欲为它作一篇推送的,只此一首。
这是一首乐府诗,初读时觉得很绕口,句式长短不一,韵脚多变。但一当读完,便深深被里面的精神所感动。李白是很超前的,在那么遥远的唐代,像他一样意识到“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的人,又有多少呢?日月轮转,草木枯荣,无生命者常驻不老,有血肉者转瞬即逝,这些都是遵循自然法则,而不是什么诡秘的神灵在驱使。神灵也是有生命的,那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羲和,怎能独违规则,万世不陨呢?但是面对这一切,李白他不是悲悯生命的易谢,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他像那些高高兴兴来开放,无怨无悔归泥土的花草一样,并不求长生不老,预料到自己“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归于到自然之中,是不算消失的。
这真正是合了我的胃口,也使我更加确信,这样的李白,确实是那个千古难遇的一人啊!能清晰认知自我和非我的人,才能以一种平和、友好的姿态面对自然。他们与非我的物之间,拥有着常人无可体会的平等与对话。日本学者笕久美子认为,李白是一个不适合与人对话的人,他的感情更多地充溢于对话自然天地中。刚开始读到这个观点,我还不是很理解,而现在,看到他的《日出入行》,我才是真真切切理解了。他面对自然的心胸,他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确实不只是我们常说的山水拟人化。那山对他的密语,正如我们发于胸、传之喉的话语,是真真切切能够被听懂的啊。
当然,李白的这番认识,确有时代的因素。是朝廷的轻视,壮志的未酬,逐渐激发出他对天地自然,对现有秩序的质疑。在他看清某些事情的背后,不能说没有悲痛的铺垫。但是,如果可以用这些悲痛换来对既定人生的另一种认知,这样的选择若摆在面前,你是否又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