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了,第一次听live,选择了普通人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也可以听得懂的心理学。
内容包含自媒体,心理学标签,心理学的商业化等等。李老师从声音中可以听出是个想法很复杂的人。
正是因为复杂,加上学院派的讲述,显得本人温文尔雅。
这种温文尔雅增进了理论传播的可信度。本人是北京大学科班出身,标准普通话,讲话不紧不慢。偶尔幽默,时常严肃,让我想到了斗鱼的大国师。
大国师放荡不羁,李老师小心谨慎。看上去风格相差很大的两人怎么会放在一起?
研习书多,认人少。读万卷书的共同特点,俩人都有。所以他们本质上是一类人,只是个性稍有不同,所以看上去大相径庭。
李老师给自己贴了所谓的社交恐惧标签,提出了问题:问什么会贴这个标签,还来做所谓的千人live,其中李老师有何深思?
我想大概是一种心理暗示。叫做反心理暗示。通过这个暗示,让自己勇于打破标签认知,最后结束之时战胜自我,这样的感觉很令人兴奋。本来说自己一无是处,到了最后发现自己还是有点用的,可以建立完整的自信体系。
关于自媒体,李老师只是有过经验,并不是所谓的大号的经营者。当不了大号是有诸多原因的。
在内容上看,李老师的东西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看得懂。并且文字居多,几乎没有图片,这就注定了这个的发展上限。
李老师的看法是自媒体并不是谋生工具,对于自己来说只是一个平台。因此更新时间,内容迎合对他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个东西起初只是个爱好,现在看来,仍然能保留那份爱好,实属难得。
这和学校这个环境是分不开的。一日三餐都在学校解决,市场类的东西涉及较浅,所以他的文章能让一批读者趋之若鹜。
李老师提过公众号的粉丝很难再往上涨了。一方面是红利期正在消退,一方面是臭味相投能找到的就只有这么一些了。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所以保持现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公众号涨粉当然很简单,改变姿态,用一些营销手法,自然能够达到效果。但是吸引进来一些牛鬼蛇神,或许得不偿失。
说一句最为触动的话最为结束吧。为什么不愿意找个助手,找个团队,大理公众号?
答:因为后台的读者留言,私密的情感问题只有我看得见。如果找了别人,这样对读者来说,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