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国内社会环境不太平,从滴滴赴美上市夭折到禁止K12课外补习班,从白酒股价大跌到生长激素被媒体批评,从房地产限价限购到民转公热潮。种种迹象正在应验习主席的那句:中国正遭遇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大变局是指什么呢?我认为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面临着重大转型,这些转型做的好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做的不好,那极有可能面临整个国家经济的衰退。
中国过去三十年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发展经济。不论是从国外引进外资外企,在国内办厂做组装,还是牺牲环境搞建设。虽说中国强大了,但平心而论,中国还只是一个制造加工厂,处于整个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部,赚的都是辛苦钱,大部头被掌握了核心技术的欧美国家拿走。卡脖子这些事就毋庸赘述了,总体一句话,中国还需要发展。
怎么发展呢?根据索洛模型,经济增长靠的是三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储蓄。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增长依托于人口红利,大量的劳动力撑起了广东深圳的服装业、电子制造业,房地产行业,随着1960年代、1980年代的婴儿潮退去,而应该到来的2005年的婴儿潮却未到来,根据多项调查(第七次人口普查就不说了),当代年轻人结婚生孩子的意愿越来越低,可以预见,再过几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就很难再支撑中国的快速发展。再加上中国面临着从粗放式的世界代工厂模式转型到集约型的高端制造,掌握核心科技,走到微笑曲线的上部。从经济方面来看,提高生育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迫在眉睫。
除了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育率也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核心。由于中国的养老体系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在八九十年代养老体系刚刚建立之时,国家是没有任何养老储备的,靠的是正在工作的年轻人养上一代的老年人。那么问题来了,等到我们退休(2060左右),是否有足够的年轻人(2035出生)来供养我们?为了解决养老问题,一方面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提高生育率,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养老机制的改革。目前中国的养老主要集中在全民范围的社会养老,国家统筹的养老金占到整个养老体系的80%以上,这对国家的财政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负担。未来,很有可能将养老金的投资管理下放到金融企业甚至是个人。
理清思路之后就会发现,近期的种种举措终极目标都只有一个:解决教育不平等,大力给父母减负,鼓励父母多生孩子,提高生育率。据笔者了解,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小学生每年花在校外培训上的投入大概在30W,这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母需要工作非常努力赚更多的钱才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让自己的下一代不输于自己甚至有机会实现阶层跃迁。禁止补习班强行让父母躺平,不再鸡血,把投在补习班的钱花在消费上,在减负的同时拉动消费。另一个民转公的政策更多则是围绕教育公平展开,现在的教育制度基于就近入学的考虑,但由此催生了学区房的概念,有了学区房就有了好学校的保障,家长拼尽全力买学区房,既违背“房主不炒”又降低社会的消费水平。民转公后,教育局统筹规划教育资源,减小学校间的差距,大片划区,随机入学,弱化小学区的概念(可能催生大学区),做一次公平教育的尝试。
除了公平教育,还建议国家实行个性化、差异化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例如使得一批学生进入高职,培养为未来高端制造业的蓝领工人,大学生培养为管理人才,硕士及博士则去搞科研创新。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一味以学历为选拔标准,不断推升求职门槛,内卷的同时浪费社会资源。
以上就是关于近期几个政府举措的思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