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悉达多的教法中,并不特别反对美丽和享乐甚于其他的任何概念――只要我们不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迷失其中。”(《正见》)
这正是我们最普遍存在的问题――耽溺于追求华美的事物甚至丧失理智。
对我们而言,能够快速掌握而且有实际功用的东西,才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如名利、地位、华服等在很多人眼里就值得被追捧。
通常,我们不愿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挑战有限的思维,不愿面对自己的局限性去了解超越思维以上的东西。
佛陀并不是虚无主义者,他没有否定世间存在事物的显现和功能,比如彩虹,比如天伦之乐等等。他只是希望我们能够从习气和贪着中觉醒,看清楚这个梦幻般的相对的世界,只是因缘聚合的呈现。
虽然我们可以经验某事,也能够享受经验带来的感受,但这并不代表它是真实存在的。所谓“真实存在”,是指“证明它独立存在,不需诠释,不能造作或不会改变。”(同上,p.78)
环顾周围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身体的、情感的、被度量的、被下了定义的、被作为规则的、被做了标识的……哪一个不是随时都在改变的?哪一个是稳固且恒常的呢?
但是,以我们有限的逻辑和思维认证的话,我们往往把功能、延续性和共识作为判断事物是否真实存在的标准。
“什么是空性?”“我们有必要认识空性吗?”“了解了空性,会使我的咖啡更香醇吗?”这就是我们被物质世界的现实性所圈囿的想法。
认识空性,认识因缘聚合,认识因果相依,不是要遁入空门,不是要与物质世界决裂,那反而落入了另一种执着。
认识它们,是为了不在贪婪、欲望中沉沦,是为了觉醒,为了明白原来发自内心的爱、慈悲、利众才能通往幸福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