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开头难,但要是把开始变得简单易行,接下来的事也就水到渠成”
来自《掌控习惯》
『 慢步前行,但绝不后退 』
有位摄影老师做了一个有关“质量”和“数量”对比的实验。试验规则如下:
将参与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以数量为考核标准,最后一节课上交100张照片得A,90张得B,以此类推;而B组的考核标只要求交一张照片,以照片的质量作为考核标准,越完美分数越高。
试着猜想哪一组的提交的照片效果会更好?
最开始,我想肯定是A组,数量多了,就难以把控质量。结果正好相反,90%的好照片出自A组,而非B组。
作为同样上进的摄影新手,A组的参与者用大量的实践来提升自己,而B组大多数人在冥思苦想,怎么拍出一张完美的照片。
因为追求最佳而丢掉了足够好
我们倾向于最好准备再出发,等准备做好了,当时的热情已经散去,而立即行动的人已经走了很远;心里想,已经追不上了,要不算了吧!嗯,然后就算了。人生几十载,多少美好在脑海中泯灭。
故而,慢步前行,绝不后退,可成大事
『 打开门户,让习惯水到渠成 』
早起、日更、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健身、吃健康食品,等等,我们迫切的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习惯的集大成者。然而,似乎有个对立的自己一直在阻碍行动。
是的,这符合我们的本质需求——用最省力的方式获得最大的收益。通俗的说,就是懒,有句话叫做:懒是创造发明的第一原动力。
习惯本事是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习惯带来的结果
换句话说,越难坚持的习惯,和我们想要的状态之间阻力越大。日更800,持续100天,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每天阅读,要思考,还要担心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被接受,等等。
想想都头大,所以我们会以“写作水平不行/没时间”来婉拒日更行动的邀请;我们沉浸于自己熟悉的环境,而抗拒做新的事情,就是“懒”的本质在作祟,付出的能量高于可预见的收益。(这里的“懒”不是贬义词,而是对于“最省力”原则的描述)
难道我等拖延症患者没救了吗?
习惯养成的2分钟秘方可以治。比如设定的目标是参加马拉松,对于一个久居办公室的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挑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买了跑鞋,约定每天晨跑30-60分钟。
晨跑依旧会是一个挑战,再“退”一步,先从每天跑15分钟开始,一周之后,还是没能坚持下来;那就再“退”一步,每天起床后穿上跑鞋。
洗漱完,换上跑鞋,这个动作在2分钟内肯定能完成,因为它很简单。换上鞋,肯定得出去跑一段吧,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晨跑的习惯就养成了。
当晨跑15分钟变得轻松时,就会想每天起这么早,就跑15分钟,不值得,再来15分钟。晨跑的时常和强度就这样一步步提升,直到具备完成马拉松的能力。
这就是习惯养成的2分钟法则,换上跑鞋是晨跑这个习惯的门户。所谓万事开头难,那就让开头变得简单,不就不难了吗?
以两分钟作为开始,设计习惯养成的阶梯式体系,一步步引导自己走向好习惯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