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心。乙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深遂,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这个实验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部分。
理论层面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它主要是获得了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 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印象,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人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
实际应用
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第一次见面,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做的更好的建议:1、别忘了你的坐姿与站姿,仪态很重要。2、姿势要开放一些,不要太拘谨,也不要像个木头人一样。3、第一次聊天时你的身体可以微微地向前倾斜,已显示你们之间心理上的接近。4、目光要与对方有所接触,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不是说让你一直目不转盯盯着对方,而是让眼睛成为会说话的眼睛。5、彼此状态可以更放松一些,营造融洽的氛围。
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需要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就是对一个人的印象往往不是最初的那个印象,而是最近的那个印象。
比如老朋友的见面在大脑里面印象往往不是最初的那个印象,而是最后一次见面或者是离分别时候的印象。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看似矛盾,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并不矛盾。因为如果一个人评价另外一个不太熟悉的人,那么首因效应发挥的作用会更大,如果一个人评价另外一个特别熟悉的人,或者是朋友,那么他的近因效应就会发挥更大作用。因为他正认识的这几年中某个更完整的印象会把首因效应覆盖掉。
了解了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待一个人而不被他的一些外在行为受影响,可以放下更多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