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逐步深入,部分传统行业也从最开始的排斥互联网到现在急迫的想拥抱互联网,努力学习互联网思维,学习互联网技术,希望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完成企业的转型或者升级。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在“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指引下,带来的最直接变化便是用户需求的升级,一方面来自被动接收的用户需求升级,另外一方面来自企业主动提供服务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升级。To C用户需求自不用说,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伴随着To B 用户需求的升级,其价值空间已经越来越得到关注。
如何快速响应用户诉求,验证用户需要?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很多公司或多或少都做过不少尝试与探索,甚至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如敏捷开发转型、DevOps建设、双模IT、系统产品化建设,微服务架构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很好的方法,都能够直面用户需求,直接提供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各有千秋。然而纵观各种方法,大都是自下而上的直接解决问题型,今日笔者想从另外一个维度,即企业架构,自上而下的角度和各位探讨一下看看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企业架构框架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架构规划专家约翰·扎克曼(John Zachman)于1987年提出,扎克曼(Zachman)也因此被誉为EA之父,在此之后,EA的框架和方法论不断的被提出。目前影响比较大,使用比较广泛的企业架构框架和方法论主要有Zachman、TOGAF、FEA和DODAF等。其中TOGAF 由国际标准权威组织The Open Group制定,也是目前应用最广发也最主流的架构框架,FEA是有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管理办公室提出的适用联邦政府行政管理体系,而DODAF则是由美国国防部于1996年首次发布。
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信息化”就是若干个“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的总和,采购或者开发一个系统也并不是对业务需求的IT解决方案。相信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会制定短期、中长期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但大都是“项目导向”型,这种模式在互联网的时代当面临着不断变化的需求时总是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在证券基金行业,信息化系统尤其是核心系统又大都以招标采购为主,自主研发为辅,信息技术部也大都定位为中后台支持服务部门,从公司到部门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业务具体需求的技术实现上面,而忽略了对企业需求获得能力和信息化感悟能力的造就。特别是当IT人员缺乏对公司战略目标和业务规划全面了解的时候,IT人员也只能把视角放在技术层面。
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公司组织结构也逐渐变得复杂,为满足业务运作逐步建立了很多分割的部门、流程、和系统,由于边界的模糊经常会出现各种冲突,导致运营效率较低,业务与IT人员沟通不顺畅,系统建设滞后,用户需求无法及时响应的情况。总结下来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烟囱式的系统建设。这种建设模式主要有三大弊端,第一,重复功能建设和维护带来的重复投资;第二,打通烟囱式系统间交互的集成和协作成本高。第三,不利于业务的沉淀和持续发展。其中前面两个弊端是基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第三个弊端则是基于发展的角度,危害最大,不利于企业业务服务能力的积累与建设。烟囱式的系统建设在很多时候不得不打破“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2、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企业信息化一直处于手段和工具层面,认为信息化的主要工作仅仅只是改进工作效率,提供系统支持,认为只是信息技术部一个部门的工作。但实质上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一个企业全局性的工作,从管理层到各部门骨干应该要有一些对企业信息化基本的共识。
3、IT不懂业务。IT人员不懂业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基本的业务流程,业务规则和业务模型不了解,导致业务与IT人员沟通成本高;第二,IT人员不仅要懂业务流程和规则,还需要对业务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并对如何优化业务操作,提高流程效率能够提出一些创新的想法(可大可小),在门槛相对较高的金融行业,要能够达到这一点,需要对应的IT人员在相关的业务领域中有足够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第三,能够识别关键业务,所谓关键业务就是能够产生相对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能够产生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资源总是有限的,IT人员需要权衡将有限的资源正确的投放到满足关键业务的需求中。现实情况是在证券基金行业能够满足第一点已实属不易,能够达到第二点要求已实属难能可贵,而第三点对IT决策层与管理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的价值体现往往更多的是表现在对业务的理解与把握上,IT与业务、用户对需求能够更快速的达成共识。
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很多,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而架构其本质是一门“描述语言”,通过架构让管理层、业务部门、IT部门对战略、规划、计划在同一个维度进行表达,是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桥梁,是业务、应用、数据、和技术之间的协同。企业架构从企业的业务和战略出发,制定企业的整体信息化蓝图,希望能够在对业务战略和业务流程的理解上能够对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逐层设计,形成灵活稳健的IT结构,企业的战略、业务和技术的变化都可以反映在企业架构之中。
如何构建良好的企业架构
在开始进行企业架构工作之初,首先我们应该清楚IT工作在企业架构内部的定位如何(此处不是单指IT部门),由于各企业业务模式的不一样,其IT工作在企业内部的定位也会不同,IT的定位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四种,而传统证券基金行业一般都属于第一种模式,由业务运营来驱动。
在清楚了IT的基本定位以后,便清楚了企业架构的工作方向,业务战略,业务架构,和IT架构构成了工作的核心,而其中IT架构又包括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
企业架构的工作的第一步便是对现状的调研与分析,从对公司战略的解读,到业务现状的梳理,以及信息化现状的分析,了解基本信息并形成基线架构,对于业务愿景从业务目标和业务战略入手,梳理当前存在的业务问题及业务发展方向,并对相关问题达成共识。
业务架构是企业架构的重中之重,通过一种结构化的方法将业务目标与业务具体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业务需求框架,可以清晰的描述业务需求,使得业务与IT对需求的理解保持一致,可以达成共识,同时通过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需求整合工作梳理了企业全部的业务方向,明确了各业务的业务价值,可以清晰IT对业务支持的重点和支持边界。
业务架构框架可以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流程的逐级细化,主要包括4层:
一、业务价值,即(价值链视图)
二、业务管理视图
三、业务流程视图
四、流程活动图
在业务架构设计框架中,可以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业务域和支持性业务域。其中基本业务域涉及企业对外服务的活动;支持性业务域涉及人事、财务、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内部支持活动。
基本业务域和支持性业务域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不同的企业涉及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根据业务价值链设计的业务能力,每一种能力都可以用业务域来表达。
按照业务域的划分,逐步丰富和完善业务,形成公司的业务组件模型(CBM),同时从流程的角度对业务进行分层分级描述。
通过对业务架构的梳理与设计,整合后的需求是未来项目开发的需求指导,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给架构师,让他们可以以更高的视角、更远的场景、更合理的方法进行架构设计,保障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当接收到新的需求时,可以直接与业务架构进行匹配,也可通过业务架构的设计主动产生需求。
应用架构可以描述各个部署的应用,它们之间的交互,以及与核心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应用架构不是对某个具体系统的设计或者需求分析,而是定义企业向业务部门提供的整体的IT应用系统和功能,即IT对业务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通过它明确了业务功能的边界和划分,并且展示了不同划分以及之间的关系。
在应用架构中应通过不同的应用域、应用组件等来集中表现,通过应用域视图来描述应用架构中域的划分,以及应用域与应用系统的关系。对应用组件,可按照基础组件、通用组件和业务组件来进行分类设计。
对于大部分在传统证券基金行业的公司而言,其IT解决方案,尤其是核心系统大都仍然以从供应商采购为主,而部分供应商的一些系统随着其产品的成熟度提高和市场的发展,已经基本发展成为行业的标配,如在资产管理行业,投资管理系统O32几乎已成标准配置,在涉及相关应用域的架构梳理与规划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此类行业通用的系统,充分融合其架构。只有在此行业通用的架构基础上规划和设计的本公司内部的专有架构,才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和更稳健的架构演进路径。
在数据架构阶段,以业务架构为基础,设计数据主题域视图,以展示数据域与数据主题以及数据主题对业务能力的支撑关系;设计概念数据模型视图,展示数据主题下的数据实体,并展示数据实体之间的业务关联关系。
通过数据架构的规划,能够确保应用与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保证数据的唯一创建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明确数据源及数据保存机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数据本身是一种资产,需要能够真正做到可共享,同时符合安全性要求等。
而技术架构的核心工作即是通过技术的手段把前面设计的架构蓝图实现出来,技术架构由支持企业应用的、以及各种IT基础资源和设施为描述对象的技术域构成。通过技术架构来建立一个IT运行环境以支持数据和应用架构以保证业务的正常开展。
企业架构创造需求
回到关于需求的响应,需求管理的能力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管理需求,发现需求和创造需求,而企业架构就是一种创造需求。企业架构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下图,在满足用户越来越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不仅需要自下而上的直面需求,更需要自上而下的全局把控,双管齐下来满足需求,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能力也正是一家公司竞争能力的表现,需求与个性化需求,从需求的提出到需求的实现,均可有对应的架构规划来更好的支撑。
在本文中笔者并未对具体如何详细开展企业架构工作(如何做调研,如果做现状梳理,如何做架构设计等)做过多深入的讨论,仅仅从企业架构的必要性角度进行了阐述,抛砖引玉若有兴趣欢迎一起探讨。
由此引发了笔者进一步的思考,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的时候,人工智能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你又准备好了吗?或许企业架构设计的思维也能够助您一臂之力。
注:本文发表在《恒生世界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