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界限和立规则是相辅相成的。划界限的目的是保证每个人充分拥有自己的领地,立规则是在界限清晰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人在社会中的共同利益,而约定是情该怎样做,或者什么事情不能做。
1 找 到 心 中 准 绳
立规则的目的是保护孩子、支持孩子今后在社会上走得顺利,获得一生的幸福。作为父母,在育儿中怎么立规则呢?养育孩子是一段漫长的旅程,聪明的办法是问问自己,你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从中提炼出内心认同的准绳。
比如浩途会员愿意去依傍的准绳是:让我们的孩子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那我们的家庭成为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归宿。
心中的准绳不同,在每件事发生的时候选择便不相同。
比如孩子喝水这件事,若以成熟、自由为准绳,就不会主观地去设定孩子喝水的量和喝水时间,而是会按需喂养。
叩问自己的内心:在育儿上,你心中的准绳是什么?如果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你希望孩子是怎样的呢?
无所谓对错,只是为了保有一份清醒,知道是自己内心的准绳带来的一切取舍和行为导向,为孩子造就了这样的成长环境,无须怨天尤人。
2 决 定 自 己 做 什 么
父母决定自己做什么,才能发挥身教作用,要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孩子做什么,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其他痒又能做什么,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父母重心放在决定孩子做什么,常常会破坏孩子自身的生命力。
每个人内心都有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的底线,往深了说叫价值观,家庭教育实际上是各个家庭价值观的传递, 这也是家庭深层次的行事规则。
当我们对孩子设定一个规则:你不可以哭!你不许缠人!你要听话!这都是在试图决定孩子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这种时候,我们就把自己的情绪控制权交托给孩子了,孩子照做我们便开心,孩子不照做我们便逐渐失去耐心了。当我们作为成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挑剔、讽刺、大发雷霆的时候,则会在孩子心中筑下他不够好的“台”。
妈妈对不同情境的接纳,才真正能够支持孩子,不把冲突翻译为自己不够好,才能让孩子有机会静下心来慢慢看清楚关系中的互动,吸收关系中的给养,逐渐长成他自己。
为人父母,需要有担当,听到老师的各种信息反馈,听到就好了,收到老师的视角和提点,适当留意,然后做好父母该做的事,父母最应该做,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事情是:蓄满孩子的爱之杯。
3 言 行 一 致 立 规 则
孩子根本不怕被管教,只要言行一致,立住规则,孩子很愿意臣服于规则,但有时候家长言行不一致,刀子嘴豆腐心,嘴上严厉,行为上却顺从了孩子。这是因为心太好,心太软,这是溺爱,溺爱达不到真爱的品质!
社会上的规则纷繁复杂,不过基本上是为了保证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而定。
虽然孩子的行为规则始于父母的话语,但经由言行一致、规则稳定,孩子越来越相信规则的时候,便能独立于父母,敢于自己做主,并勇于面对外界的社会。反之,如果父母的话语阴晴不定,孩子摸不着头脑,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4 以 行 动 来 拆 台
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并让孩子逐渐熟悉世间事物的关系和逻辑。立规则是个试金石,规则立不起来时,通常那里有个“台”,而“允许”是拆台的有效办法。
父母比孩子先到这世间间二三十年,占尽先机,只要不过分冒犯孩子内在生命成长的自然法则,父母只需言行一致即可一起规则。可是为什么父母们在念规则上还需要动用情绪的力量,还有那么多心理上的起伏跌宕。那些多余的情绪、想法和感受,都和这件事本身无关,只和妈妈的成长经历有关。
“允许”是拆台的有效办法。“台”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不过基本上与母爱缺失,父爱的不足相关。倾听、共情就如精神分析法,能够让人找到“台”的源头,而划界限、立规则更像行为疗法,只就事论事,不问缘由,聚焦当下:什么事是我盘子里的,我该怎样做。
家庭和谐的规则:爸爸是要被尊重的,妈妈是要被宠爱的,孩子是要被爸爸和妈妈无条件接纳的。
以上内容来自海文颖老师的接纳力。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很多规则:小孩子要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按时完成作业;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手机只能玩半个小时。每个父母,为孩子制定这些规则的初衷,都是为了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因为他们相信,好的习惯能陪伴孩子一生。
幼儿园的时候,我规定儿子每天晚上9:00睡觉。那时我一个人带着孩子,我自己需要看店到很晚,儿子一个人去楼上睡觉。每天晚上带他睡觉就是一场拉锯战,他总会找各种理由在下面多呆一会,有时候也可以一个人在床上玩两三个小时。每次看到他晚了还没睡,我就会特别着急,害怕晚睡对他身体不好,也怕他早上会起不来上幼儿园,有时情绪上来了就会打骂。
小学时,每年暑假儿子来到我身边。我帮他分配好每天要写的作业,然后要求他,一定要写完才可以看电视,或者玩电脑。几天之后,儿子就因为不能先玩而对作业充满了怨气。越是着急没心思,就越是做的很慢。
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回到孩子身边。要求他每天放学就先写好作业才能玩,之前孩子跟奶奶在一起,奶奶不认识字,只是要求他,得先写好作业才能出去玩。虽然也会有不高兴,磨蹭,但每天也能完成得很好。可当我看着他写作业,东看看西摸摸的时候,心里就着急了。便一直强调,写作业要认真。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儿子在我的看管之下,做作业的效率反而越来越差了。
前年寒假的一天,我在天猫超市买了很多物品。其中也有儿子要喝牛奶,因为手术后手不能提重东西。我要求儿子下楼和我一起去拿快递,儿子正在睡觉,我在楼下等了半个小时,也没有见到他,心里又愤怒又伤心。我觉得孩子应该孝顺、应该听话、应该体谅大人,这些应该就是我心里的规则。
我对孩子立规则的准绳是听话,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此处处都是规则和限制,不断挤压着孩子的自由空间,让他喘不过气。
孩子渐渐长大了我才发现,他对身边的事物都没有了好奇心,学习和生活上的事也没有动力。
以下内容摘自《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
从小家长就教育我们很多禁忌和“应该”,使我们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成为了家庭的一个牺牲品。
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他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恐惧,他甚至连自我意识都没有发展起来。他跟随着自己的感觉,跟随着自己的心去做他想做的事。婴儿是最大的哲学家,最真实的人。
慢慢长大,生命中有了很多重负,让人失去了与最初生命力的连接。这些重负就来自于我们幼小时候的禁忌。爸爸妈妈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为了尽快把他们人生的经验传授给我们,为了让我们跳过童年和幼年的学习、直接像成人那样思考,他们把这些经验采用了最直接的方法强加给我们。
当我们受了委屈而哭的时候,会被指责:不许哭。于是我们学会了哭是可耻的,人是不该哭的,人是不该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如果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全世界的人(妈妈那时候代表了全世界的人)是会不高兴的,这样他们就不爱我了。所以我只能表达该表达的感受,而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长大后,我们学会了在亲密关系面前、在陌生人面前,我的愤怒、委屈、害怕、担心、恐惧,都不可以随意表达,我只能展现我好的一面。这是第一个枷锁。
当我们想去自由地探索世界,想把世界(整个房间)铺满玩具完成占领的时候,会被指责:不许乱摆,听话!于是我们学会了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不被允许的,于是我们为了得到妈妈的爱,学会了尝试性学习: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哪些是被允许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并且,还学会了只有在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做事情。不被允许的时候做了,就会被冠上“不听话”而被打板子。长大后,妈妈的话已经内化到了自己潜意识里,我们形成了对自己的标准: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被允许的才做,没有说明被允许的就不该做。这是第二个枷锁
当我们开始学习知识和词汇,把玩着“卧槽”和“草泥马”等字眼的时候,我们突然被限制:不许那么说!当我们开始懵懂“我从哪里来”却得到个“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答案的时候,当我们开始询问妈妈关于她的过往的时候,我们都得到了很多禁止。于是我们知道了有些话不该说,有些事不该看些东西不该知道,有些地方不能去。这又是许多枷锁。
然后我们长大,被着这些枷锁,构建了世界上最完美的监狱,困住了我们的生命能量。让我们不能发挥出自己的光,依然等待着一个权威、神、标准答案、妈妈角色的允许和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