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翁方纲《石洲诗话》中,看到一段关于陆游名句的分析:
王半山〔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秦少游〔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 人家笑语声〕所祖也。陆放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乃又变作对 句耳。
原来,陆游这两句诗,也是从前人诗中化用而来。皎然说的难听一点,诗有三偷:“偷语、偷意、偷势”。怪不得南宋周紫芝的《竹坡诗话》中说到:
自古诗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
那么,陆游这两句是,从何处化用而来呢?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的这两句诗,出自《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估计很多人无法背诵全诗。但是因为颔联用比兴寄托z之法,含有深刻的言外之意,因此颔联这两句被千古流传。
作为七言律诗的颔联,这两句诗自然要对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有点像唐人许浑的七律《咸阳城东楼》,整首诗没有几个人记得,但是这句“ 山雨欲来风满楼”却无人不晓。
按照翁方纲的说法,这两句诗也是化用了前人的诗句。
二、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不但词作得好,诗也写得好。他流传下来的诗作多达400多首,是词作的几乎三倍。
不过,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其词作而不是诗作。他的这首《秋日》是一首七言绝句: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邗沟是指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流经秦观的家乡扬州。 秦观号淮海居士, 还有一个别号叫邗沟居士,即因此而起。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和陆游的诗比较一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不是异曲同工呢?
三、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陆游是化用的秦观诗句吗?
相信陆游一定读过秦观的诗。但是还有更早一些的诗,所以很难说,陆游是化用谁的作品。例如,王安石的这首《江上》也是同样的诗意: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这首诗的后两句,其实与陆游的诗更像,都提到了山中无路,只是王安石看到的是远处的船帆,而陆游看到的是花柳中的又一村。
我们知道,王安石是最喜欢化用别人诗作的诗人,他的不少作品的立意都不能算原创,都是从前人诗作中改编而来。
翁方纲除了王安石和秦观外,并没有提到其他人的作品类似,真得没有了吗?
下面和老街一起找找看。
四、宋朝其他诗人的相似诗句
北宋铁面御史赵抃(1008年-1084年),有五绝《和范御史过陈州》:
湾尽疑无路,堤回忽见桥。
冬空仍水后,物物称萧条。
湾尽疑无路,堤回忽见桥。沿着水岸行走,似乎走到了尽头,但是堤岸转弯处,出现了一座桥。
比王安石(1021年 -1086年 )早几十年的宰相吕夷简(978年-1044年 ),也有类似的诗作。吕夷简五律《重游雁山》 诗云:
往年游海峤,上彻最高层。
云外疑无路,山中忽见僧。
虎蹲临涧石,猿挂半岩藤。
何日抛龟纽,孤峰上再登。
云外疑无路,山中忽见僧。登山似乎无路可通,但是走进去忽然看见了僧人.....
宋朝的类似诗作还有一些,但是篇幅有限,老街在这里就不说了。
下面看看唐朝的。
五、唐朝诗人的类似诗句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出境游山》写道:
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
驱羊先动石,走兔欲投巾。
洞晚秋泉冷,岩朝古树新。
峰斜连鸟翅,磴叠上鱼鳞。
化鹤千龄早,元龟六代春........略
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这一句更像吕夷简和秦观的那两句的出处: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结束语
古人作诗,长恨好句被前人道尽,只好在前人基础上做些变化。陆游的这两句诗,明显是从前人作品中化用而来。
那么多诗人写过类似的诗句,为何只有陆游的诗作脍炙人口呢?黄庭坚曾经说过: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