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一书中,提到过这个世界的五个现实,它们分别是:
1.速成绝无可能。
2.交换才是硬道理。
3.完美永不存在。
4.未知永远存在。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我觉得这个五条非常的实用,能够让我们认清和想明白很多东西,所以想要在此分享一下。
前几天我谈了自己对于前三条的理解,今天我们接着来说第四条“未知永远存在”。
这好似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常识,根本就不需要专门的拿出来讲。但是作者给出的角度解析,还是让我有一定的启发。
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不要害怕未知,要学会在未知中不断前行。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第一:我们为什么害怕未知。
第二:为什么未知永远存在。
第三:应该怎么与未知相处。
//01//
首先作者在文中指出,对于未知的恐惧早已根植在人类的基因之中。因为在远古时期,可能任何不确定的因素都会让你失去生命。试着想一下,如果是你处于这样的一个世界,随时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并且还不知道为什么,你觉得恐不恐怖?
所以也能想想,为什么现在看起来一点儿也不靠谱的巫术,在哪个时代会大行其道。因为人们太害怕未知了,所以他们急于把这种未知,这种不确定性,变成是可以确定的因果关系。
即便有时候这种因果关系,毫无逻辑关联,也不影响他们对此的信任。因为实际上,他们所想要的只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当然,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生命安全早已得到了大大的保证。但对于未知的恐惧依旧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之中,只是表现出来的方式有了变化而已,比如现在大部分人都有钻牛角尖的习惯。
//02//
其次我们先来说第二点,为什么未知永远存在。这应该算是一个基本共识了吧,不过我还是简单的说出三点理由。
1、人的精力有限,然而现在的知识太多。
2、影响结果的未知因素太多。
3、有很多问题我们现在都没有答案。
我想对于第一点,这没有什么好解释。毕竟我们现在光是想要学好一门技术就很难了,更别说做到全知全晓了。所以我们主要看看后面的两点。
关于第二点,作者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未知因素X存在,它可能导致A、B两种情况,这时“可能这样、可能那样”的犹豫或许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若有第二个未知因素Y,它也可能导致两种情况,即C、D。那么,X和Y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有AC、AD、BC、BD这4种情况。如果再有第三个未知因素Z,又可能导致E、F两种情况,这时就有8种结果……也就是说,随着未知因素数量的增加,这些因素所引发的结果的数量将以几何级数的方式飞速增加——这就是未知如此可怕的根源。
所以你看,我们不仅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做到全知全晓,甚至在一个事情上做到全知全晓都不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复盘的时候会找错原因的原因。
关于第三点,就是对于我们整个人类的未知,这里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未知。第二种是我们暂时不能解决的。
对于永远不能解决的未知,主要是受限于整个人类的认知。比如宇宙的外面是什么?这可能会是哲学家会思考的事情,但绝对不会是天文学研究的事情。
因为以现在整个人类的认知水平而言,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宇宙半径最长最长也就是465亿光年而已,超过了这个半径,我们是无法探知的,这对于人类来说,就算是永远的未知了,自然也不必在上面花费时间研究。
而对于个体而言,还会受限于个体的生命。所以如果某个问题,它在未来是可以得到答案的,但是这个预期超过了100年,那么对于你来说就算是永远了。
//03//
最后我们谈谈第三点,与未知相处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未知中不断前进。
我想读过书的人,应该都有过这种体验,刚开始老师讲的知识,有很多不懂,或者说理解的不深刻。但是虽然后面的知识讲的越多,你对前面的知识就理解的越透彻。
也就是说,在学完前面的知识时,你会有很多的疑问,可这些是以你当时的知识无法解答的,需要我们继续学习,用后面的知识来进行解答。
所以此刻如果你暂时忍受这些未知,继续的前进学习,那么这里面大部分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而你的学习效率也没有收到阻碍。
可是很多爱钻牛角尖的人却不能忍受这种滞后性,他们总是想着要马上解决这些疑问,于是就停留在这些疑问上,不停的纠结。结果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平添了无数的焦虑。
最主要的是,这些疑问很可能是他们当时解决不了的,亦或者就是没有答案的。比如在学习编程的时候,很多人会去纠结“foo”、“bar”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一样。
但实际上,它们并没有特别的含义。所以此时,你只需要记住它们如何使用,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当然,在这未知中前行,也并不代表就是忽略这些问题。实际上更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可以把他们先记录下来,而后再继续前进。
记住,这点尤其的重要,就想作者说的:“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至于出现曾经因为思考(疑问就是思考的起点)后“忘了”而失去了获得答案的情况。”
//END//
愿你我都能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Follow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