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我们最重大的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已久,也是我们最看重的一个团圆佳节。它有很多传统习俗,也可见我们的先人对它的重视和在意。在众多的习俗之中,拜年是我们过年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其中的重头戏。
过年的盛况已被许许多多的人大写特写过,今天我就不来赘述,来聊聊这过年习俗拜年吧。
一、拜年的来历和发展
拜年的来历居记载从先秦时期的诸侯,官员要给天子朝政,即拜年,亲族间的拜年活动在南朝时已盛行。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宋朝年间有上层士大夫用名帖互相投贺代为拜年的习俗。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从清朝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
随着时代向前推移,拜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信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视频拜年等新兴的拜年形式兴起。
拜年的形式多样化,与时俱进,传承和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联络感情和更好的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人们还是更重视线下传统的拜年形式,更有仪式感,更亲切面对面的交流。在现实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利用电子设备,网络进行问候,拜年和感恩,也是不错的一种选择,方便快捷,在快节奏的今天,也是很常用的一种拜年方式。
二、拜年的习俗和意义
拜年的习俗:
时间: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通常在春节期间进行。有些地方初一主要向家族长辈拜年,初二开始走访亲戚朋友等。也有的地方在初一之后的几天内都可以拜年。
顺序:通常先向家中长辈拜年,如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给长辈叩头施礼、祝福长辈健康长寿等,长辈受拜后会给晚辈“压岁钱”。之后再外出向亲戚、朋友、邻里等拜年。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明代以投名谒代替拜年,这也是贺年卡的起源。清朝时又添了“团拜”的形式,例如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敦乡情。年
方式:常见的有登门拜访,当面表达祝福,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发展,也出现了通过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等方式拜年。
拜年的意义:
情感维系:拜年是亲人间联络感情、增进亲情的重要方式。家族成员通过拜年相聚,交流生活、分享喜悦,让亲情更加深厚。对于朋友来说,拜年能巩固友谊,在新的一年继续相互支持、陪伴。
社交互动:有助于拓展和维护社交关系,人们在拜年过程中与亲戚、朋友、邻里 同事等相互 交流,加强彼此的联系,促进社会和谐,也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文化传承:作为春节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代代相传,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凝聚力。
表达祝福:是人们表达对彼此新年美好祝愿的途径,希望对方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顺利、幸福、吉祥,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为新的一年带来温暖和希望。
感恩与尊重:向长辈拜年体现了对长辈的感恩和尊重,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在拜年中人们也会回顾过去一年的经历,对生活中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激。
三、各地拜年形式多样性,存在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拜年的形式也是多姿多彩,各有不同。在北方农村,很多地方还是保留下来传统拜年磕头的习俗,以山东礼仪之邦最为典型。河南,在农村也是有很多人还是保留过年给老人过年拜年磕头的习俗,尤其是孩子过年。老人给压岁钱,红包,图个乐呵。城市的就少了很多,大都是说些祝福,吉祥话也就算了,没有那么多规矩。
南方地区过年拜年,多重送礼和祝福,相互赠送礼物,不一定贵重,略表心意而已。送礼的东西也各有不同,如广东,喜欢相互赠送橘子,代表吉祥如意。还有江浙,福建地区多以互送茶叶为主。西南地区,拜年,多以相互串门,一起喝茶,聊天,打牌为主,年轻人给老年人送点小礼物,老年人给孩子发红包,表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管你身在何方,过年以您自己的方式,和家人,朋友,其他人拜年沟通交流感情,表示感恩和尊重,祝福的方式都是可以的。传统和发展,与时共进,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是河南人,我们老家,过年给老人送礼,成年人也是说些过年的祝福话,问候关心老人,送上真诚的祝福,也不会行跪拜礼了。只是有时间小孩子还小了时候,还会给老人磕头拜年,说吉祥话,老人给红包,大一点的孩子,害羞也不会让他们给老人磕头拜年了。过年一家人团团圆圆,真诚的关心,尊重老人,也不是太在乎礼数了,大家开开心心的幸福快乐的过个年就是最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