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有感
古今中外,名家的经典总是星光熠熠,人们也总期待能在那些经典著作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继而觉知、觉行。我喜欢经典,但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这本,或许名气没那么大,但我也想把它归入璨若星河的代表。
书名叫《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由林洙编、梁思成著。初闻这本书,是两年前,后来义无反顾买下了。“大拙至美”,感觉是化用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智若愚”,大智大慧大觉大悟大美的人或事物往往不外露,外表上看似很愚呆和笨拙。事实上,这却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更是人生长途的高远格局。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它由钢筋、水泥,木材等许多材料按一定规则和数量科学合理组成,因用量多、体量大、施工时间长,可能难有美的意境。然细细体味,用心发觉,便知结构内部的细腻和缜密,尤其是赋予了历史文化的中国古建筑,更是美轮美奂。
这本书大致是梁先生对中国建筑的思考,字里行间也透露出梁先生他的民族气节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书的内容是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说它有广度,是因为在字里行间有对中西建筑的对比,有对中国建筑传统与历史的描述;说它有深度,是因为它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特别是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有独特的见解。印象最深的是梁先生对城市规划与建筑关系的阐述,讲述了古建筑保留的理由,以北京城为例论述了古城市结构的先进性,还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强大时代适应性;说它有温度,是因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更深度感知到了他们对祖国、对民族文化的一腔赤诚。
梁先生曾说: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一点,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
每每念到这句话时,总自惭形秽。从大学开始接触建筑,到而今捧着专业的书本穿梭于讲台,一晃十多年过去,自己的专业能力似乎没怎么提高,参与专业的论坛、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静下心来研磨专业知识的时间也变得支离破碎。不过,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心底还是暗自庆幸:原来我还在,原来我一直都在这条路上。修心、修行,只要足够强大,跳出时间设置的陷阱,而且持续、长期地守住目标,就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建筑是历史的反映,建筑承载着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建筑的文化需要传播、更需要教化。
由大拙,到至美,需要的是初心不改,需要的是匠心独运,需要的是坚守传承……
处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需要责任感的岗位,得不断学习,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长期主义者,用精湛的技艺教书育人,用低调务实的态度为人处世。
此书品完,爱不释手。自己的浅薄实难道尽梁先生用心堆砌的文字建筑的繁华。此刻,只想用他于1961年在登桂林叠彩山时所作的游戏诗草草结尾:
登山一马当先,岂敢冒充少年;
只因恐怕落后,所以拼命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