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5,抱着一天都不能少的信念,今天我又来了。
(考虑到每日耗时不短、不太可持续,以后会逐步精简控制一下用时)
今天聊什么呢?
早上看了篇关于生鲜电商的文章,简单聊聊。
source:《每日优鲜交流纪要:生鲜到家抗击疫情保民生,供应链和智慧连锁管理是核心能力》
疫情下,一些经济在腾飞,生鲜电商就是天上飞的猪之一。我们都知道生鲜电商在崛起(因为连我都抛弃外卖在家做饭了...),但它崛起到一个什么地步呢?
瞌睡遇上热枕头啊,这篇文章就分享了些很“新鲜出炉”的每日优鲜的数字,分享给大家:
- 从量级看,单量4倍增长(没说单量具体多少,但19年9月披露过的数据是,日单量20万,可以作为参考)
- 从单价看,单价从90元升至120元(每单从10件增至快15件,价格倒是没怎么涨)
- 从生鲜标价看,补贴降至3%(原先是10%,现在少烧很多钱,现金流直接转正了)
- 基础设施角度,每日优鲜是1000个前置仓(之前披露有1500个,好像是降了些,应该是烧钱太多、盈利模型跑不通吃不住了)
诚然,这些数据中,部分数会回撤,譬如单量单价(目前的单价有恐慌的成分在,因此会囤货会多买),但补贴大概率不会再回到10%的高位,因为这一波市场教育还是比较充足了,习惯养成后,自然会有很多拥趸留下。
但更有意思的,其实是蚊帐里关于基建这块的描述。核心观点是:
对超市到家行业的判断:不是互联网打法下的“赢者通吃”,长期来看是多寡头竞争,长线生意,需要生意本身赚钱。
这句话有啥意义呢?就是说,这个行业,靠烧钱的打法妄想短时间聚拢用户来领跑于市场,是不现实的,因为市场的终局压根不长成那样,不会一两家独大。
这行业早期或许蛮荒,但随着竞争成熟激烈起来,早期的领先会逐渐被追平,比拼的就还是各家的基础实力了。谁能把盈亏尽早打平、谁能平衡好收入规模和盈利的关系,谁能长线跑出来,谁就能在最后的市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捷径?抱歉,此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