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临时决定回山里,我出生的地方,来个说走就走的故乡行,期盼了33年,也是我18岁搬迁出这个小山沟再也没回去的地方,36岁之前曾经魂牵梦绕,几乎总是思念这块土地,如今真的说回去了,并不感到很兴奋了,原因是把过去的好多故事都写成了文字。
一大早5点不到就起床,吃过早饭准备好徒步杖,先生同学开车来接我们,一行5人,同学带着他80多岁的老母亲。我和先生俩人及他。另外一个同学,都是曾经住在这里的。我出生的地方是本溪桓仁县老秃顶山脚下,18岁那年父母单位整体搬迁,我们目前搬迁到了辽宁辽阳一个县城。从我家住的地方开车到老家,要3个半小时车程,现在交通都很方便,以前没修通隧道前,要从我们小时候住的地方到现在的家,要倒好几遍车。至少是一天车程。现在不一样了,开车只要3个半小时。城市和农村之间村村通公路,而且路面都很好走,我们钻了8个隧道。经过八盘岭隧道时,正赶上修路,变成了单行道,有点堵,以前没修好隧道时,要在那座山上盘饶8圈,我记得我们搬迁那一年,八盘岭隧道还没修好,我坐的是大客车,一圈圈在那座山里绕着,要绕8圈才出得了那座山。我坐在后面座位上,转弯时,前面看着车在路上,后面的尾部就甩在了山崖下面,每绕一圈,仿佛就要被甩在山崖下面。很恐怖的,冬天那个盘山道车轱辘还要套上铁防滑链。路面积雪加冰很容易出事故。我们厂子当时一个司机就因为车开在八盘岭出事了,车毁人亡。现在好了,隧道直接打通了山的那边,再也不用走八盘岭盘山道了。
经过一路的前行,看到路上好多车,也都是往这个方向走,5.1快到了,好多都是到山里这个旅游区去玩的。
这张拍下的是小时候用它来做叫叫的树枝,用小刀砍下一小段树枝,再把那段树枝皮用小刀轻轻转圈划一下,然后来回拧,那一小段树枝皮就成一个小管子从树枝上撸下来了,把它放在嘴里吹,就能吹出好听的声音,我们称它为叫叫。
这是我曾经走过的大岭,当时感觉很陡的一个大坡,如今走着如履平地。
这是妈妈她们曾经在这里挖山皮土垫道,当初挖了半边山下来。
这个老秃顶抗联遗址就是爸爸妈妈曾经工作的地方,如今已经变成了国家自然保护区,也是当地开发的一个旅游观光区。
这几栋小平房就是当年我们厂子的职工福利房,如今大部分都拆掉了,只剩这么几栋了。
这个厕所和这个小桥是我之前简书写过的《二斤饼干》和《小桥 流水 人家》及《全世界人人都必去的地方》写过的场景。
从我家后面的小山及小桥的位置看,这个白色的独楼应该就是我家啦,之前这是一排有10几栋的2层小楼,如今只剩下这两栋了。我们搬迁后,大部分房子被当地农民拆掉了,把红砖和钢筋拿走了,如今这里的农户散落在周围,已经找不到儿时的味道了。目前住的都是后搬来的农户,他们把院子都圈起来了,院子都很大,家家农户都有包谷仓,我家这个小白楼,院子锁起来了,里面还一条狗在汪汪叫,就没有走进看这个房子,只能远远的看一下。前面的院子扩大了好多,先生的同学和妈妈原来也和我们家住不远的地方,他们住的房子已经拆了,唯一的参照物是那个小桥和公厕。找了个大概位置。我是33年后第一次回来,他们回来过几次了。
红瓦小楼里一个大婶走出来,和她聊了一会,她也是从另外村子搬过来的。她说原来后面小山上那片桑树林被当地人承包了,后来就把桑树坎了种上了其它树种,后来又砍了,又种其它树了,后来被别人告了,当地林业部门要罚款。据说他在韩国打工,听到这个事情后一直没回来过。
青山绿水间,小楼今还在,只是朱颜改,昨日的小红楼,今日已加了保温层,刷成了白色。
正是野樱桃花开的季节,屋前房后,路边都能看到它们的踪迹,也有的是梨花,远远的看着一树白。
开车来到山脚下,儿时住的小阁楼,每天日出东方时,能看到半边太阳从那个山崖后跳出来,露出红红的脸。当年唯一的一个仙人洞。上学时我们一群野孩子,经常喜欢爬这个仙人洞,里面大大的,还有几个小洞,据说里面的一个长长的山洞可以通到本溪铁刹山,当年曾经有老道士在里面居住,他的一条狗跑丢了,后来从本溪铁刹山那边的洞跑出来。这只是个传说,谁也没走到头,据说山洞里有3个竖起来的井,一个比一个深。爸爸当年的车间小伙子曾带着绳子、火把走到二号井,就再也没有下去过,据说里面很深,水也很大,听得到哗哗的流水声。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喜欢探险,当年曾在一天早上,邻居比我大2岁的一个姐姐组织附近20多个小伙伴,浩浩荡荡,拿着手电筒、绳子,摸索着爬仙人洞里面,走了很远,我们下到了1号井。是一个竖着的山洞,爬着可以下去,由于前面山洞很黑,再往前走大家其实心里都没底,就原路返回了,那一次探险,大家带着胜利的微笑,一直都没敢告诉大人,平时大人是不让去爬那个山洞的,很危险。
现在那个山洞已经安了门,用红绳给锁起来了,里面有了道士,如果要上去看是要请香的,我们就没上去。
又开车来到了一委和二委居民区,如今都变成了一片大田,二委只有一座小桥还作为一个标的,先生能看出来,我们当初住在三委,去的比较少。一委和二委对面如今修了一座纪念抗联烈士陵园,这里曾经是抗联将军杨靖宇战斗过的地方!
又一路前行开车来到曾经离我家不远的学校转了一圈,这是当年父母单位临搬迁前几年新盖的学校,老的教学楼已经被当地人拆迁了,33年了,这个新教学楼还在,只是房顶换成了红瓦和粉刷过的墙面,如今改成当地冰葡萄酒厂了。左边的一趟小平房是曾经学校的水房,无数次每次课间下课后跑到里面喝凉水,蹭饭味,有时饿了就闻闻蒸饭盒的味道。
又开车去了当年父辈们工作的地方,如今是国家4A级原始森林保护区,也是当地开发成了旅游观光景区,进门是要门票的,把门的小姑娘说我们5人开车进去要收100元,后来和小姑娘说我们原来是这个单位的,回来看看自己的故乡,小姑娘说做不了主,就把经理请出来,和经理又说了一下,后来收了我们50元。
原来的车间厂房都不在了,夷为平地,当年我搬迁走的时候还只有18岁,没上班,先生和他的同学们那时已经上班了,他们能说出来原来哪个车间所在的位置,父辈工作的这个地方原来叫保密厂,是做军品的,当年为了响应国家建设,一群热血男儿来到了这里,从无到有建设了厂房和家属区。
当年的厂区如今竖立起了一座由朱德提词:人民英雄杨靖宇的雕像,这里曾经是抗联将军杨靖宇带领抗联战士打游击和日本侵略者战斗过的地方,雕像右手边山沟里也是当年杨靖宇召开誓师大会的万人沟。
边开车边在车里说着:这里是一号岗,那里是二号岗,这里是一车间,那里是三车间,这里是5车间篮球场,那里是5车间靶场。先生和他同学都说得清楚准确位置,我比他们小两岁,那时还没上班。不过小时我曾经和小伙伴以找爸爸有事为名,偷偷去过5车间靶场,记得那里是一个小房子,后面有好多好多弹壳,当时每出一批枪,都要试射枪的性能,工人们就会真枪实弹射击。我们时不时的会听到靶场打枪声。
我们走后这些年,留下的厂房都被当地农民拆钢筋给拆了,如今又变成了原始森林,沿着整修的路面前行,把车停好,我们就在靠路面阳坡找野菜,刺果棒(刺五加)是很好吃的野菜,也是很好的药食同源的大自然天然保健品。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有很好的辅助效果,味道独特清香,每到这个季节,是最嫩的,採摘要特别小心,小树上长满了刺,一不小心就会被毛刺扎到手。
大叶芹,又叫野芹菜,混在其它野草里有时不容易发现,如果发现了,附近就是一小片,一般都是一根主叶子,带几根小叶子。茎的根部是紫色的,有股芹菜的味道,又不同于芹菜,味道也很特别,适合炒肉丝、凉拌、包饺子,也是很好的天然保健食材,据说日本商人大量收购,对癌症等一些病也有很好的辅助效果。每到这个季节,是最嫩也最新鲜的。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人工栽培大叶芹了,不过根部是白色的,没有野大叶芹那么好的味道。
猴头也是一种野菜,采摘后要把它用水焯一下,拌凉菜或者晒干做成咸菜,都很好吃。
还採了几颗细辛,我们这山里的药材很多,只是我不太认识。
看,经过了1、2个小时我们採摘了这么多的山野菜。
从山上下来。我们入住在木盂子镇上的一个满族风味饭店,上面是旅店下面是餐厅,挺干净的。这是当地满族一条街风味餐厅。我小的时候,曾经骑自行车和同学们来这里赶集,如今这里也变化的认不出来了。
饭店里挂了几幅版画很吸引我,这个民俗版画是东北特色窗户纸糊在外。以前的东北人家是用纸糊窗户的。
这个是东北特色一大家子围着木炭铜火锅涮锅子。很有家庭气息。
这个是杀年猪,灌血肠,柴火大锅酸菜汆白肉血肠。
这个是包苏子叶干粮。苏子叶也是一种特殊的绿色植物的叶子,味道独特,也是药食同源。用糯米做皮里面加熬成泥的红小豆包起来,外面再包上苏子叶。很好吃的一种粘食。
东北这边好多饭店都是菜谱上墙,看图点菜。点了4个菜都没吃完,这里的菜量普遍偏大,这也是北方饭店特点。我们点的是当地特色刺果棒蘸东北鸡蛋酱、大叶芹炒肉丝、油炸青鲮鱼、蜜汁南瓜,主食要了一大盆酸汤子都很合我们的口味,先生他们来一壶淫羊藿泡的白酒,走了一天喝点酒解解乏。
旅店8点钟就锁门了,街上一片安静,连狗叫的声音都没有,老板也住在旅店里,之前他们每次来家乡都住在这家旅店,和老板他们都很熟,北方人都很容易接近,几句话就聊到一起了。这里的吃住也都不贵!
结束了一天的行程,了却了33年的一个愿望,曾经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这次回来,记忆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了,不再会迷恋过去。那只是个记忆罢了。如今这里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村村通公路,不再是当年的土路,户户农民盖的房子也都还看着不错,33年的记忆,也许太久远,太陈旧,只是停留在我的时间长河里,把它记录下来,不然,大脑也会有一件清屏的时候,有机会还会行走在家乡的山水之间,毕竟是我曾经生活了18年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