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朋友圈里,一条Apple发的新春广告刷屏了。内容是陈可辛导演利用iPhone X拍摄的微电影——《三分钟》,故事讲述了一位铁路职工妈妈与孩子在新春之际,三分钟的短暂团圆故事。而这也是Apple在微信平台建立官方公众号之后发送的第一篇广告推送。
其实说这个微电影是广告,第一眼看上去可能只是因为在海报上赫然写着——iPhone X拍摄。但是我觉得也不能完全称作广告,剥离了海报和片尾字幕,只看影片内容对于iPhone,只字未提。所以我认为,它的艺术价值超越了营销价值,陈可辛导演也是和Apple一起,为献礼中国新春的一份富有情怀的礼物。然而看完广告之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朋友圈刷屏的配文基本上是大部分手握iPhone X的用户开始怀疑人生,难道我用的是一个假的iPhone?手里打王者、养老公、看青蛙的这个玩意居然这么牛逼?尤其是幕后的制作花絮流出,众多庞大丰富的配件和大场面直击人心。更可怕的是,这个片子豪掷700W的言论更是给使用智能手机的大众扎心一击。也不断生发出买得起iPhone,但是搞不起大片的哀叹。甚至Apple也因此好像有了夸大其词、诱骗观众买买买的不良动机。
首先,在我自己看来,如果去掉iPhone X这个标签,《三分钟》这个视频只是在现代成熟的电影工业团队和流程下的文化产品,影视广告,与院线电影无异。我们认为冯小刚导演巨资去拍摄《芳华》中的一个长镜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那么,陈导的这部作品花费700W又有什么问题呢?有成熟的导摄后期团队,也有庞大的场景、演员调度、丰富的器材与App的投入使用,这些成本都是肉眼可见的。而只是因为一句——iPhone X拍摄,就草率的对于影片投入的巨大精力和成本视而不见,仿佛iPhone X手机拍摄,就已经成为低成本,小制作的代名词,成片质量就应该类似某手、某山、某音里参差不齐?
其次,我认为这段微电影之所以被称为广告的意义,不在于那一句简单的iPhone X拍摄,而是在于Apple要告诉广大的用户,我们提供了众多新的技术,对世界传达了多年的科技理想和人文情怀。去降低用户的创作门槛,包括新的拍摄技巧、慢动作、延时摄影、人像光效等。Apple多年的技术积淀,表现在每个人的手机上,而用户也可以利用其提供的这个平台,创作出媲美专业的优秀作品,为用户的生活提供了更加多彩的可能。Apple通过这一段完美的创作,讲述了自身产品理念,并不是直接告诉你,iPhone X是因为它是成功人士的代表、是精致大师的设计,而售价不菲,而是教会每个用户去认识产品,激起使用产品的欲望,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用户可以通过Apple的产品,让生活更加富有生机,多姿多彩,这才是《三分钟》成为一条影视广告的根本营销意义所在。
而且Apple也在官网提供了众多的拍摄窍门,比如过年用慢动作拍烟花,用延时拍摄漫漫旅程,用人像光效让我们更加完美的记录眼前的幸福生活,都是我们能从《三分钟》中学到的潜移默化的技术教学。这些技术都是内置在iPhone里的,所以这样在不知不觉间,iPhone 的产品理念和软硬件得以深入人心,也为广大对于影视创作富有激情,但又碍于摄影技术门槛高、难以开始第一步的人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于一些对于影像比较敏感的孩子,又或者是立志实现艺术梦想的老人,他们可能没有700W,也不是大导演,但是他们有iPhone,有手机,有轻科技,有自己的想法,新的产品和技术就能帮助他们,启发他们,做出更好的作品,而不是沉浸在信息洪流中娱乐至死。没准还能为我们带来下一个陈可辛。
所以让我们把视线从那些扎人眼球的700W,陈可辛,高端设备等等东西上移开,真正去注意那些帮助我们成长的技术,产品,让我们能够借助工具,为世界创造更多可能性作出努力,而不是简单地直线思维去思考,我的iPhone X拍不出来,是因为我没有700W,没有陈可辛的头脑,在这样的一些逃避和吐槽中磨灭了自己的创作激情和勇气。
之前许鞍华导演等人拍摄的Apple广告也是如此,也有众多公司和Apple一样,通过把技术融入在人们的生活中,去改变世界。所以,拿起自己的工具,不管是石器、青铜器、又或者是iPhone X之类的,实现自己的美妙想法吧。
love and peace.
最后送给大家Apple官方的摄影窍门链接。
https://www.apple.com/cn/iphone/photography-ho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