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三年级数学课
《三位数乘一位数》 习题课,题目课本上自主练习题和“我学会了吗”,这些题目都是前一天晚上的作业。老师利用这节课来讲做题方法和对答案。在上课中,我的思考有一下几个方面:
1. 家庭作业量是否过于大,产生的效果是否有效。自主练习中的题目是有层次的,有考察计算能力的,有考察应用能力的,还有考察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有侧重点的布置考察计算能力的题目和少量考察应用或探究能力的题目,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如果全部的自主练习题拿回家来做,学生无法认真思考每一个题目,就会导致题目被学生浪费,而第二天老师讲得时候,学生反而因为自己做过而不认真听课了。
2.研究表明,7-10岁儿童注意力为20分钟,10-12岁儿童注意力为25分钟,12岁以上可达到30分钟。王丛老师这节课的讲了35分钟远远超过了这个年龄儿童注意力的最高值,可想最终的课堂效率会大大降低。
按照金字塔学习理论,听讲和演示都属于被动学习,最高学习内容保存率不超过30%,也就是说,讲35分钟后,学生最后能记住的也就10分钟的内容。这个数据很残酷。但是如果我们用到了主动学习里面的讨论、实践、分享,学习效率就会高很多。其中最高的是“教授给他人”。在低年级中,如果讨论怕效果不好的话,可以用到实践,也就是边讲边做。对于出错率高的题目,老师可以立即出题,让学生再做,做的过程中还要讲出做的方法。这样既能避免教师满堂灌,又能调节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不顾及学生的注意力和接受能力,讲得太多已经不是新授课的问题了,而是习题课中的大问题。讲完新知识后,如何处理习题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是数学教研组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
3.关于第三题“比大小”,首先应该找到关键点,学生其实都明白谁大,就是不会说或者不懂为什么,老师应该直击学生不懂得关键点进行点播,不要搞得太复杂。比如26×7 和206×7比,谁大?为什么?在找到相同的因数7之后,因为206个7肯定比26个7大,从乘法的意义讲,一语中的,然后让同学们试着分析后面的题目。
4.在应用题中,经常出现的“够不够”的问题,难点在于分析“够不够”这是训练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最好的机会,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来分析为什么够、为什么不够,而不要仅限于做题步骤。
5.第六题“小林家买票”的问题,是与实际生活相练习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这种题目与其他题目的不同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同时鼓励学生找到生活中还有那些这种情况,老师趁机出题来巩固一下。
最后让同学们到黑板上再写竖式的时候,大大浪费了其他同学的时间,其他同学无事可做。这个环节可以进行修改。
课堂40分钟很珍贵,教学成绩就是向40分钟要效率,无论是新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思考能力为基础。
二、听四年级老师语文课
1.班级卫生不好。
2.集体回答太多,几乎无提问。
3.如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能写成作文?这些能力需要有专门的指导和讨论。
4.课上处理习题的目的在哪里?处理习题有哪些有效的形式?如何利用练习册?如何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的工作态度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班级班风、学风的建设,所谓的德育,正是学生进入校园之后,在老师身上、在伙伴们身上被影响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
孔子就曾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育者的人格,他的道德风貌对学生意识和性格的形成,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能发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无疑是他们模仿的重要对象,这种模仿,不仅是品行,甚至包括写字的字迹,走路的姿势。学生在寻求信赖中,除了积极寻求同龄人的伙伴,他们也很看重与教师的关系,特别是老师的言行及课堂魅力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