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的头一天浑然而过,一觉醒来已是北方小年。距28日返乡过节仅剩三天,购买果蔬、打扫房间以及收拾行装肯定要占去大半时间,明晚还约好了一场部门会餐。不过,张弛有度,忙里偷闲,趁着机器人擦地的间歇,我还是踱至书房随意抽了本《朱自清散文精选》出来。
信手一翻,刚好是自己最喜爱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篇,我一边饶有兴致地品读,一边破天荒地拿起铅笔圈划。朱自清的散文立意深隽,经典众多,有人欣赏《绿》《荷塘月色》的似画美景,有人感味《背影》的如山亲情,有人惜叹《匆匆》的若梦浮生。而这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其久违却弥新的谙懂,细腻又邃远的触碰,厚重而纯朴的挚诚,成为揽胜山水的名篇,也堪称夜泊秦淮的名片。
那时正当青春的朱自清先生,与好友(俞)平伯携游金陵,泛舟秦淮,不仅共享桨声灯影,而且相约同题撰文。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生力军,两位年轻人不乏澎湃的创作激情,对“五·四”之后明显冷清的文坛,特别是尤为冷落的散文界,牵怀一种担当的焦虑。在无边夜色的掩映中,两位青年作家沿河弋行,巡阅灯火,向锦瑟繁华汲取滋养,凭皓月笙歌唤醒潜能。就这样,两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既交相辉映又杂糅错综,各分秋色,艳比双姝。
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
重读此篇,意外为这样一段并不起眼的段落所感动。诚然,相比起那些“逗起明漪”“新生晚凉”“柔波委婉”等朱式妙语,上述白描般的景象并不出彩。可奇怪的是,如此平实的表达却戳中内心,引发共鸣。许是境由心生的原因,也可能年深月久的缘故。
读着读着,书中那些丰盈缥缈渐渐神驰成陈年过往,关于我的金陵行迹,我的几度秦淮。
忘不了巍巍钟山的拜祭,忘不了悠悠莫愁的叹息,忘不了流金岁月的肇启,忘不了风华绝代的依稀。惯看了十里秦淮的夜景,也贪恋江南贡院的澄明,谁叫我幸获旅居苏州的多便与多暇,可以不分昼夜,不顾日程。
在名家大作面前,涂脂抹粉地叙写反而苍白。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暮光月色下的金陵,属于每一份无悔的热爱,属于每一颗美好的心灵。
我钟情于民国文化的旧习遗风,也膜拜于学者高士们的特立独行,从梁实秋、沈从文到朱自清,从白先勇、郑培凯到张晓风。或许,正是那种遣词造句的偶而晦涩,以及寓情达理的时常精巧,惹人沉醉,令人着迷。而尽历六朝兴废的南京和演漾人文盛衰的秦淮河,又何尝不是君子心上、志士胸中、墨客笔下、饮者杯底的忧怨和愁怅啊!
往往,我们逢美景良辰而欣怡,遇阴霾黄昏而郁闷;常常,我们择悲伤去健忘,挑欢喜来珍存。然而,韶华易逝,运势难长,弹指间翻云覆雨,三十年河东河西。
前辈用文字重合影像,后人从影像回归现实。秦淮夏慕,金陵春梦,不过都是一场戏外之戏,局中之局。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