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秋天2』林黛玉的秋天:那堪风雨助凄凉

林黛玉的秋天

阅读秋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解读人物,可以有不同侧面。当角度和侧面混为一体,探究深秋时节的林黛玉,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和景致?该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和心态?

从小说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可见一斑:

林黛玉的秋天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窥探林黛玉的内心世界,解读深秋时节林黛玉的所感、所叹、所悲:

林黛玉的秋天

第一,互剖与闷制。

该回目中的“互剖”、“ 闷制”是关键词。剖是剖析、敞开心扉之意,关键在“互”;制是撰写、精心写就之意,关键在“闷”。先说金兰语,金兰者,谓知心朋友:俗话说“二人同心,利可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就是这个意思。该回目起自宝钗致送燕窝、黛玉敞开心扉: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林黛玉按照通俗的话说,比较喜欢使性子。这里有大段文字,叙述黛玉内心的苦闷,在其时的大观园内,黛玉绝对没有叙说的场合和对象,只有在此时,和宝钗尽说心事而无滞障、尽释前嫌;而宝钗也说“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可以说,两人在此时同是天下沦落人,境遇何其像也,只不过,以处事论,宝钗更接地气、更有圆滑之处而已。再说“闷制”,是讲心情,秋风秋雨秋窗秋夜,万千愁绪、填制阙词,当是自然,下有叙述,暂不赘论。

林黛玉的秋天

第二,十秋之叹。

《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心有所感、发于章句”。作为黛玉三哀(三首伤怀长诗:《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之第二首,全诗紧扣“秋意”先后着力描写渲染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梦、秋屏、秋院、秋风、秋雨,抒发孤独寂寥、哀怨惆怅的感伤,揭示三大主题:

其一,秋之烈:“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与《葬花吟》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颇为契合。林黛玉生活的大观园,一派祥和、温馨可人的背后,是相互倾轧、彼此算计,对于寄人篱下、极为敏感的林黛玉来说,是多么严酷的生存环境、多么难耐的现实存在。

其二,秋之悲:有人说秋天在一年四季中注定是一个悲凉的存在,确实如此;对于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来说,这种体味和感悟就更加明显和强烈。所以才有“抱得秋情不忍眠”,才有“牵愁照恨动离情”,才有“灯前似伴离人泣”。

其三,秋之短。《秋窗风雨夕》中所用“秋”字有十五个之多,看似专注林黛玉悲凉心境的描述,实则隐含贾府这一泱泱大家由盛趋衰、自繁荣之夏至悲凉之秋的必然走向。也与《红楼梦曲》之《虚花悟》所说“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以及“勘破三春景不长”隐隐相合。

林黛玉的秋天

第三,“反对”之意。

按照小说所言,秋分时节,窗外“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黛玉在看了《乐府杂稿》之中的《秋闺怨》、《别离怨》后,心有所感,模拟唐代诗人张若虚著名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了一首《代别离》,词名曰《秋窗风雨夕》。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明代文学家钟惺称之为“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只有两首诗存世的张若虚,因此“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秋窗风雨夕》与之同为乐府体诗,只不过是典型的“反对”:一个澄澈空明、清丽自然,一个千肠百转、凄凉悲苦;一个清新优美、宛转悠扬,一个层层叠进、哀愁怅惘;一个温馨恬谧、绵绵情思,一个孤寂酸苦、浓浓愁绪,不同的意境和心境,不同的身世和前程,不同的由来和结局,也就在字里行间仔仔细细地展露无遗。红学家们最大的共识,是曹雪芹的文字具有草蛇灰线的特点,所有的人设和细节皆有所指、皆有所果,而《秋窗风雨夕》与《葬花吟》一样,都昭示着宝黛的走向和结局。

《红楼梦》博大精深,难以尽解;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同样无法如标准答案般清晰判定。但不管怎样,透过《秋窗风雨夕》,我们可以约略感伤黛玉之苦、体味黛玉之悲,尽管只是管中窥豹、尽管可能挂一漏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50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34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89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7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7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6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9评论 3 4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92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22评论 2 32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73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6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3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7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0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