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我在老家上了一年学。刚回去的时候,我堂弟三个月大,还是个怀里的小肉球,一年后我走的时候,他一岁三个月,已经开始蹒跚学步。此后我每年见他一两次,眼看着他一点一点长大。近几年回家少,对他的状况也不大了解了。
上次回家,听说他陷入网游不能自拔,已经对现实生活全然无兴趣,与家人断了联系,只在没钱的时候突然联系一下表哥表姐,旋即下线。
他是我记事以后带过的第一个小婴儿,我心上的一块肉是随着他一起长大的,如今他有难,我的心也跟着生生的疼。想起他小时候的种种可爱之处,实在是百感交集。那时的他胖嘟嘟,憨态可掬,人见人爱,大家想过他长大后的一万种美好的可能,实在没想过是这一种。
周围有人说,人长成什么样儿是天生的,教育没什么用。我非常不赞同这种想法,认为这是在懒惰、推卸责任。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和起点,如果养儿只能听天由命,那要父母干什么?
的确,有些孩子不管在多么困苦无望的环境中,也能成长得很优秀,但这样的孩子世上有几个?他就一定是会你的孩子吗?他凭什么就是你的孩子?如果指望孩子靠天生地养就能成材,那想的也太美了吧。
我这样说,并不是作为一个小孩在要求父母,而是作为一个孩子妈妈在要求自己。不管蹦蹦命中注定是什么样儿的,在听天命之前,我要先尽人事。
性格确实是一种天生的特点,这种特点若在正常范围内,便是优点,若偏离了正常范围,就是缺点。比如一个人天生安静,如果父母引导得好,就会是沉稳谨慎;如果引导得不好,就容易冷淡孤僻。所以说,人最终什么样儿,是先天和后天双重作用的结果,教育的意义在于,把这天生的特点往积极的方向调整。
细细想想,弟弟天生内向老实、敏感脆弱,这注定了他比心大的孩子更容易受伤。他从小就不打人,不骂人,家里人若是冷不丁粗声粗气了,他会想得很重,然后痛苦,但没人在乎,最后只好把眼泪咽回去。教育这样的孩子,需要格外地细心和耐心,重视他的感受,让他感到安全和放松,把心情表达出来,表达得多了,就开朗坚强了。
网络游戏是一种精神需要,像是有人爱和朋友聊天一样。如果生活中有人在乎他的感受,他就不会去虚拟世界找安慰。悲剧是由一连串偶然的错误造成的。他不幸天生敏感,偏偏父母大大咧咧,他又不会别的表达方式,(不像我爱好多、朋友多),刚好村里有网吧,又刚好对未成年人开放……
我跟家里人说,他这样不是没办法,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专门讲过这个,这种事解决的关键在家庭,具体做起来,对父母的要求比较高,你们以前缺的课现在要一点点补……他们听了,笑了。我就不想再说下去了。
也许我现在这样一套一套的,看似纸上谈兵,但起码我还准备了理论。而人在学习理论的时候,会不断积累理性的思维习惯和善于思考的耐心,这让我很少有走投无路的感觉,而且几乎没有脾气,不是强压着火,而是会尽快分析原因,并想出办法应对。既然知道原因和办法,那我着什么急?上什么火?
所以,且不说我的理论管不管用,起码这坚定的内心和稳定的情绪,对孩子已经是至关重要的了。
笑话我的,你养儿时靠什么?靠你失控的脾气压人?还是干脆甩手不管纯粹靠天吃饭?动不动就说“没办法”的人,还是不要笑话认真想办法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