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暂且让我这样解读这节诗歌:“你”拥有的风景和明月,使“我”艳羡;“你”的存在,使“我”对梦想的渴望更加强烈。此刻,朋友圈或社交媒体或身边遇见的他们,就是我眼中的风景,就是我梦里追寻的美丽。
多少次,情绪低落,蹲在墙角看窗外的天空和云朵。
问自己:
你找到自己的未来了吗?
一年半过去了,你怎么还杵在原地守着那片草呢?
你的雄心壮志哪去了,怎么全身上下都散发着胆怯和懒惰的味道?
你正是青春年少时,为何总是唉声叹气的说自己好像老了,对很多东西都失去了兴趣呢?
……
越是看清了自己现在的糟糕,就越没有勇气和动力去改变现状。常常生出许多的抱怨,常常陷入颓靡的状态。可是,朋友圈里那个“别人的人生”又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激起你挑战生活的斗志,订阅号里一篇陌生人的文章的出现就像黑夜里突然亮起的一盏灯,重新点亮你的希望。
看着自己曾经熟识的同学和朋友,在朋友圈里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晒他们与我看到的截然不同的风景,表达他们对正在经历着的生活的所思所感。
看着以前的高中同学上了大学以后,开始学会打扮自己,化一点点淡妆,换一个可爱的发型,俏皮的自拍照让人眼前一亮。如此美丽活泼,谁想得到她就是毕业照里那个头发炸毛,耷拉着脑袋碎碎念的小姑娘呢。
诗和远方,还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我们大部分人曾经对生活的期许和幻想。可是,当不那么令人满意的成绩,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学校和老师,甚至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现实都被自己撞见时。我只顾埋怨,只顾顺着这些不如意,为自己找借口,放纵自己不懂事不努力。当我看到和我处在同样糟糕的环境里甚至还不如我的同龄人,奋发向上的为考研目标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时,我还在迷茫期贪恋安逸。当他们开始学习各种才艺技能,在社团里结交志趣相投的好友,找各种兼职实习挣钱学会独立时,我还像个小学生和同学打打闹闹,回家和父母吵架。当我发现曾经为自己计划的理想人生已经有人在一点点实现它,而我还只是停留在计划又计划的起点时,我才终于从这无意的比较中意识到自己荒废了这么多时光,自己和他们的差距正一步步拉大。
比我优秀那么多的人都还在勤奋求学,可我却在考试期间才开始昏天暗地的复习,一考完把所有的东西都忘了,结果是一无所获,我怎么就变成了自己嫌弃的样子呢?朋友圈里我能看到的他们,都在积极认真的年轻,都在积极追求自己想要的。我很庆幸也很感谢他们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最精彩,最真实的人生。我和马云不熟,我和柳传志不熟,但是我和朋友圈里的这些朋友在一起上过课,看过一样的电影,吃过同一家小店的饭菜。他们的存在是最真实的,所以我相信他们拥有的风景和看到的明月,不会遥不可及,我也可以欣赏。
很多时候,身边人带给你的鼓励和刺激产生的效果会更加大。因为他们的真实存在让你相信这些都有可能发生在资质平凡,背景平凡的我们身上。
中学同届校友中一个学艺术的女孩15年考上的是本省的一所二本院校,这所院校和同济大学有招生合作关系,优秀的学生可以在大一读完后以一定的比例进入上海同济大学就读,并颁发这所大学的毕业证书。对于向往名校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不亚于高考。因为名额有限,考查的也不单单是专业成绩,其他各项综合素质评测也包括在内,而且分值很难拉开差距。很有可能,你只是以零点零几的分差失去这个机会。其中的艰难和付出可想而知,可是,这个女孩她就是做到了。看着照片里的她,不论是打扮还是个人气质与自信,都配得上照片里的风景。
一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系,但是没有必然联系。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信念才是决定实现理想的关键。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是我们这一届来学校报道的第二个学期快期末才开的馆。以往的几届学姐学长都是没有图书馆可用的,只有一个小小的阅览室。但是这并不影响懒惰的人和努力的人。早上,你每天都能看到一群人拿着书在二楼靠窗的那片区域,还有小树林石桌上,教学楼相连的走廊上认真学习背诵的模样。一天晚上从家里回到学校,穿过教学楼区域,看见几个学生在路灯下背书,当时真的惊讶到了,因为这种场景我只在书上看过或是听别人说过。真的见到了,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不亲眼看见,你永远无法真正的估量别人为了目标和理想所坚持的,舍弃的和付出的。
永远不要放弃自己,不要放弃年轻。距我们万里之外的成功人士可能太遥远,但是我们身边的那么多慢慢积累,潜沉蓄势的小人物是我们可以学习和追赶的。认真的年轻,真实的存在;认真的老去,无悔的活过。这是我认为的最成功的人生。
2017,我们和身边的人,和朋友圈里分散的人,和文字背后的陌生人一起变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