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断舍离”开始成为一种“概念”、一种“主义”逐渐进入我们视野,在微信朋友圈、在微博片段、在豆瓣简书等文艺青年扎堆聚集的地盘悄悄渗入、蔓延、扩展。
继而,各类书店的开放式货架上,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断舍离》一书,日渐成为盛极一时的畅销书,一版再版,风靡全球。
何为“断舍离”?按照山下英子的观点,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身边的无用之物;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
这是一种通过作者本人参透瑜伽“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并由此获得灵感,创造出的一套通过日常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它是一种倡导做“减法”的物我关系、心灵哲学,意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初读之,然也;再读之,服也;深读之,断然决定付诸实践。
只因日益觉得所处空间逼仄紧迫,想当初搬入时空荡荡的三居室,缘何生活几年后,每个空间和角落充满了蒙尘的物件?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么?每次外出旅行几天,收拾利落后,也不过一个24寸的旅行箱而已,洗漱衣着用度,尽在其中。
再环顾身边的居室和空间,用作日常之用的物件,大概占几成?仔细想来,也许20%都不到吧?如此精贵的空间,为何要让无用之物占据了80%?不如统统舍之!
立即着手整理。从自己的房间开始,至客厅,至厨房,检视每个收纳柜、整理柜、抽屉,满满的旧物件,小零碎,或以后再也不会用上的琐细之物。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以前总觉得旧物承载着相应的记忆和情感,不忍处理,如今狠狠塞入整理袋,请出了家门。——何必留恋过往,风景在前,只需大踏步前行才是真理。
对着满满一柜子衣物,蹙眉轻叹。犹记几年之前,对衣物的占有欲尚轻,从魔都回常,带回的只是浅浅一袋子而已。近年来物欲疯长,每逢换季都要不自觉添加多件用以搭配,不同款式不同颜色恨不得集齐。但细想来,常穿的也不过那几件几款而已。于是检视打包,将不再心水的难以搭配的质地不佳的统统塞入小区衣物回收箱。
书柜里满满的书籍,幸好之前清理过一批送给了开咖啡馆的朋友,很多送回了娘家,近年来秉持“书非借不能读”的观念,持续借书还书,谨慎小心购书,终不至于酿成书灾。
而儿子的幼年玩具,大大小小竟也占据不少空间,请他自己收拾整理,将不喜欢的太幼稚的以后不会再玩的一并打包收起,送给亲友中的低龄小朋友,零碎破损的小玩具,干脆统统请进了垃圾桶。
收拾完毕,放眼望去,以往的挤挤挨挨、缠绕一团由利落清爽、简净整齐所取代。空间敞亮许多,游刃有余。心情也明亮不少,由衷感觉到神清气爽。
“做减法”的意义,效果竟如此明显。物质多了,确实会缠绕束缚产生困扰,进而影响心绪情感。理应定期清理,减少并节制,回归清简内心。
在切身践行“舍”的同时,也一并施行“断”、“离”之概念,减少、降低对物质的占有欲。儿子想要买新玩具,告诉他,先回去扔(送)掉一件玩具,才能添置新的玩具。自己逛街看到衣物想要买买买,开始思虑是否为当下所需?衣柜是否有充分空间容纳?可有适当的衣物搭配?不如以少换多,精简衣橱,换取品质上的精良,时间上的自由,和精神上的丰沛。
电子化信息时代,往往耗费在微信上诸多时间,刷朋友圈,查看订阅号推送内容,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倏忽而过。如今保留了一些对自己确有助益提升的公众号,其他可有可无的一律取关。花更少的时间刷屏看朋友圈——事实很多事情并不需要我知晓,地球照样转动自如。减少对他人的好奇心,更多关注自我内心岂不更好?
花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孩子、书籍和自己相处。带儿子共同出游接触丰富多姿的世界,认识不同的人生状态,丰富阅历开拓眼界;根据自我兴趣爱好遇见更多更好的书籍,探索阅览人生的无数种可能;保持健身习惯并融入生活日常,不断挑战提升;永远对这个世界持有好奇,培养新的爱好兴趣,尽可能学习一些新技能…
掌握了“断、舍、离”之核心,学会了如何给生活“做减法”,也许,就不会为过多过杂的物我关系、人事纷扰所困。腾空的是物欲外界,映照的是内核自我。拨开纷扰万象,回归至简淳朴。保持独立,适度拥有。
如此,在回归、满足、充实自我的同时,更能享受到专注自我提升带来的愉悦和乐趣。人生,也因此多了一份清简与踏实,丰盈与自在。
LESS I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