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戈登博士被誉为“沟通之父”,本月阅读了他的《教师效能训练》一书。这本书重点关注学校教育教与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师生关系。很多与教育有关的书籍都是偏理论型的,让教师熟悉术语、观点和概念,却没有为我们提供将抽象概念运用到课堂实践的实用方法,这本书以老师每日的基本教学活动为基础,非常贴近实际教学。最重要的是它里面提供的技巧和方法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读下来受益颇多。
很多教师,特别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新进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的高效教学,然而不论你教的是什么,要想使教学有效,师生关系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给学生带来更多知识与成长的同时,也要努力减少矛盾冲突,建立相互尊重、彼此需要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为教师赢得更多教学时间。我想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就书中有关于有效师生关系模式和积极聆听者两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师生关系的模式
书中第二章提到了8个关于好老师的谬误,然而作者提到的谬误,常常是很多老师努力去养成的特质,书中鼓励老师去寻找一种更人性化、更可行、更真实地特质去取代具有“表演”性质地好老师,老师可以放下“好老师”角色,做回他们本来的样子-人。但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坦诚或透明,彼此能诚实相待;关怀,彼此都感觉到受到对方的重视;互相信赖(不是一方依赖另一方);独立性,允许每个人成长并发展其独特的创造力与个性;共同的满足感,一方需求的满足不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
书中还列举出了不接纳的教师与接纳的教师的区别,并将不接纳的语言归为了十二类,这些不被接受的语言是沟通中的障碍,除了我们所以熟悉的警告、威胁、谩骂、嘲笑等明显违背师德的语言之外,他将摆事实、讲道理、赞扬、肯定和给予正面评价也归为了这十二类沟通绊脚石。他指出当老师把表扬作为一种手段,以期待能够影响学生,使其选择老师满意的行为,防止不可接受的行为,此时的赞扬带有目的性,表扬有可能被学生察觉,学生们会认为“你的表扬不过就是让我听你的话。”。我想戈登博士一定不是否定表扬在教学中的作用,他是否定在教学中滥用的表扬和不分场合的正面评价。在我实习的课堂中,一开始我会习惯性表扬英语成绩好,在课堂上的回答的确让我很满意的学生,但后来我慢慢意识到,我表扬一个或几个学生,也许会让其它的学生感到得到了否定的评价。
在后来的课堂我会尽可能多的去表扬每一个学生,表扬也会具体且多样,避免类似于“good!”、“excellent!”等假大空的表扬,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课堂总是那么活跃的原因之一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课堂内外都更多的使用接纳性语言,因为不接纳的语言总是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他必须、最好、应该改变自己,这种很有压迫感的语言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但是接受性行为,让学生感觉到被老师或者同学真正的接纳,他将思考自己如何改变,如何成长,如何变得不一样,我想这大概就是接纳性语言和行为的魅力所在。
二、积极聆听
与积极聆听相对应的是消极聆听(沉默),书中提到积极聆听是保证师生之间沟通顺畅最有效的方法。书中用信息编码-解码-反馈的过程来比喻积极聆听时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动态。
通常,在师生的沟通中,教师一般处于主导地位, 发出指令和说教远比认真倾听更多。特别是当学生犯错误时,很多老师习惯于采取批评的教育方法。大多时候这并不是最正确的方法,也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要使问题得到本质上的解决,教师还需学会聆听。之前我有接触过积极聆听的微课,并且也尝试性的在教学实习中使用积极聆听的方式。实习的时候,班上有两名男孩打架,其中有一位是经常和人打架的男生,我作为代理班主任,把两名同学都找到办公室,有一位老师对那位经常打架的男生说“又打同学了?”,我能感觉到那个男生眼神中的委屈和怒火,双手交叉胸前,一副很抗拒我的表情。于是我把他叫到我身旁坐下,面带微笑、友善的看着他,我说:“老师感觉你现在非常的生气,还有一点委屈。”我主动对他的情绪表示“感同身受”。然后我告诉他如果我被冤枉了我也会觉得很委屈,很生气但我也会解释避免误会。然后我问他:“你想谈谈这次和同学打架的原因和经过吗?”在发现我并没有直接指责他并告诉他打架是错误的时,他开始很生气的和我说着事情的经过。在聆听的过程中,我耐心的看着他并频频点头表示“我明白”“我理解”。等他怒气得到释放平息了以后,我开始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他认识到动手是不对的,最后让他自己想解决问题的方式,他提出要主动和同学道歉。他还说他会忍不住动手,我和他一起想了几个自我控制的方法,他选择了其中一个,后面打架次数变少了,我也会经常性的表扬他的进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积极聆听-认同感受-共同解决-达成协议的方式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书中提到有效聆听的必要条件是老师必须深信不疑,学生有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我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一样,学生自己可以想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只不过教师在这个过程要做好引导工作,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除此之外,老师必须真诚的接纳学生所表达的情感,对学生的烦恼应该“感同身受“,但同时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个体。具备了这些必要条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极聆听。只有积极聆听孩子的诉说,老师才能捕捉到他的需要与愿望,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孩子的内心,采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本月读完戈登博士的《教师效能训练》一书的一些个人感悟,以期和大家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