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娘亲对我特别好,真的,从我出生一直到现在,她几乎帮我做了她所有能做的一切事,而且我相信她还会一直做下去。
那一年,我一岁半,连乳牙都还没有长齐,我忽闪忽闪的小眼睛一直盯着一块儿蛋糕。娘亲意会了我的企图,于是她掰了一块儿下来,然后……放进了自己的嘴里……
那块儿蛋糕我终于还是吃到了,可是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它究竟有着怎样的美味。
那一年,我七岁,到了上学的年纪,娘亲给我背上了花书包,满怀期许地看着我,似乎就像看到了多年以后的希望。
临出门前,娘亲说出了我此生听到的第一句至理名言:到了学校,好好学习,一切都要听老师的,知道吗?不许调皮捣蛋!
说着,就露出了她那一向威严而充满杀伤力的眼神。
于是,我就成了一个又乖又懂事的好学生,听老师话,学老师“教给”的所有知识……
那一年,我25岁,离开校园,走进了社会,我像是个圈养的小鸟飞向了蓝天,终于可以靠自己的本事赚钱养活自己了。
娘亲在电话里跟我说了又一句至理名言:工作了,要少说、多听、多做,要处处谨慎,不能意气用事。
于是,我就把娘亲的话视为绝对正确,并且一以贯之。在娘亲为我铺就的道路上,在娘亲的“要这样,不要那样的”谆谆告诫中,我平平稳稳、顺顺利利地前进着,从来没有让她担心,也没有起过什么波澜,而且也从未想过这样有什么不好。
直到,我发现周围几乎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一样的思维模式,一样的生活原则,一样的处事方式,做着一样的事,说着一样的话,甚至连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一模一样。
我看到了一万个不同的人,却看到了一万个相同的自己。我才感觉到呼吸的急促和莫名的恐惧。
2
我们好像很擅长学习,我们总是很容易掌握一些东西,又很会熟练地运用一些东西,却很少会去问它为什么会是这样,比如经验,比如传统,比如习惯。
长期存在的,即是正确的,更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它穿过风沙、走过岁月,并且历久不衰。
于是,它经过父母的口,传给我们,再经过我们传给下一代。
我们总是坚定不移地相信它们,从不会去怀疑,因为它们是久经考验的。它们是保护我们更好与这世界相处的法宝,你只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你就能够获得安稳幸福的生活。
我们用这种经验,创造了一个安然舒适的生活,却也最终把自己牢牢地套在了里面,默默地接受既定经验的摆布,过着人云亦云的生活。
这经验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它像一只看不见的大手,牢牢地抓着我们,并且喊着口号,指挥着我们:
立正,站好,向左看齐。
于是,我们齐刷刷地站成了一排,前后左右,如出一辙。
在这样的队伍里,你要像许三多那样,时不时作出点出格的事,毫无疑问是要接受指责和审判的,因为你打破了既定规则,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者“该”做的事没有做好。
所以许三多就是个另类,被常人笑话的小丑。就连白铁军这样不求上进的人,也有笑话他的资本。大家一起看许三多怎么出格,一起在背后偷着乐,像看待一个弱智一样。
的确如此,许三多不具备高智商,也没有健壮的体格,甚至还有点艮。他连向后转都做不好,而且还会摔倒。所以在常人看来,像他这样的资质,是不配做钢七连的士兵的。
班长老马已经是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但就连他也对许三多失去了耐心,随口忽悠一句:你去修路吧!
一个“聪明”的人,肯定很容易就能听懂这句话的意味,但许三多不懂,他只知道,这是命令。然后他就做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用一块块小石头修了一条路。在我看来,那就是一条通向他人生辉煌的路。
他和别人不一样,也正因为他和别人不一样,他才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儿》里,描写朱元璋的一句话:
他和别的乞丐不一样,也正因为他和别的乞丐不一样,所以他才没有一直当乞丐。
3
诚然,这是一个不允许不一样的世界,敢和别人不一样,是需要勇气和代价的。
当凤姐在亿万观众面前发出征婚启事:
他必须是硕士生,是北大清华毕业的,身高应该在1.76到1.83m左右,年龄只能在25岁到28岁之间,不能比我小,也不能太老,不能超过三十岁,言行比较谨慎,自己比较洁身自好,无生育史,以前的女朋友没有为他堕过胎;
他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他的生活圈不局限于国内,在整个世界层面,对国家有所了解,有征服这个世界的愿望。我目前最向往的国家是美国。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都开始嘲笑,甚至辱骂她。其实,我作为旁观者,当年看到这个视频,也是抱着一种鄙视的态度,认为她过于自负和不自量力。
但是今天,当我回过头来,再看这段视频的时候,我反而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整个接受访谈的过程,凤姐举止得体、谈吐清晰,对自己所从事的营销职业有很清醒的认识,并且视野也很开阔。而这些,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没有资格嘲笑她的。而且她的勇气和胆识,都值得我们的敬佩和仰慕。
我们唯一可以嘲笑她的,恐怕就只有长相和身材了,但这难道不是一种荒唐和可笑吗?
有多少人敢想却不敢做,而她只不过是做了你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
“你要认命,这就是你的命。”这是凤姐母亲经常跟她说的一句话。家境极为寒微,又没有很好的颜值,换做你我他,或许真的就认命了,但凤姐没有。
她那样说了,也那样做了,于是她到了美国,于是她开始在微信上写文章,分享她自己的生活经历。她的所有行动,没有丝毫作秀的成分。她只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指引,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是现实中的你我他,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4
我们只不过是传统观念束缚下的一只弱不禁风的小鸟,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前人走过的路罢了。
传统却是很难被改变的。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
传统代表着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它们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并且对我们发挥着巨大影响。
支配着人们的是传统,当他们形成群体时,就更是如此。他们能够轻易给传统造成的变化,如我一再指出的那样,仅仅是一些名称和外在形式而已。
如果一个民族使自己的习俗变得过于牢固,它便不会再发生变化。
死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极其顽固地反对变革传统观念的,正是群体。
支配着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自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主人,它可以安全地避开一切反叛,只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被慢慢地磨损。
多么形象的剖析。正如凤姐,她只不过是挑战了人们大脑意识里的传统权威,触及了多数人的敏感神经,她就被人们视为全民公敌,传统观念的威力可见一斑。而这种观念的改变,恐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5
《雪国列车》看起来很吃力、很晦涩,以至于我看了两遍,都不知所云,得不到属于自己的任何成体系的理解和体会。直到最近,我才有了一点点清晰的思路。
我们的生活其实就像这趟高速飞奔、永不停止的列车,它给我们设置了所有刚刚好的生存法则:
外面是白雪皑皑的极寒世界,只有在铁皮包裹的空间里,是一个温暖的所在,它刚好满足我们的生存条件。你必须待在你应该处于的位置,过着属于你的生活。定期会有一车蛋白条推来,供你果腹。持有武器的士兵就如同我们赖以生存的传统观念,你必须遵守,不可抗拒,尽管那武器里并没有弹药,尽管你有着打破规则的条件,却失去了打破规则的勇气和信心。
但导演似乎不是一个甘于被束缚的人。他安排了柯蒂斯这样一个不安现状的人,试图改变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在内心强大勇气的支撑下,他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门,看到了前部车厢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也才清醒地看到自己坚持了18年的生活的不堪。
因为有勇气打破常规,他才找到了南宫民秀,一个能够带领他们,打破列车束缚,走进另一种生活的关键人物。
严寒、积雪、七人暴动的结局……18年来,这些都似乎都成为一个铁的事实和不可更改的经验,它强迫着人们必须乖乖地待在列车里,接受命运的摆布。
然而,南宫民秀却观察到了雪量的变化,气温的升高。外面世界的状况正在逐渐好转,甚至可以生存。所以,他悄悄地搜集克洛诺,直到足够可以炸开车厢门。
当小女孩和小男孩双脚踩在厚厚的积雪上,推测成为了现实。
然而更具讽刺的是,北极熊的出现。当所有人都认为外面无法生存时,北极熊却在所谓的“极寒”条件下,存活了下来。
究竟是人们的常识错了,还是这世界错了,颇为耐人寻味。
6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所谓的经验却经不起实践的考验。
泰坦尼克号船长爱德华•约翰•史密斯,如果不是因为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而过于自信,或许不会导致沉船事故的发生。
任何一种经验和传统意义上的观念,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和期限,它在某一特定时期,或许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但时过境迁,经验可能就会变成一件坏事。所以思辨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就是我们拥有思辨的权利;然而不幸的是,愿意思考的人却寥寥无几。
很多人只是群体中的一个普通个体,在群体情绪的驱使下,做着言不由衷的事。
近日,一段仅有10秒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一名小男孩因母亲不让玩手机,连续抬脚向母亲飞踹五脚,伴随着怒吼,情绪激动。站在一旁的奶奶,一直在阻止孙子的暴力行为,但小男孩依然我行我素。
这是在萌芽状态下对“要”和“不要”、“能”和“不能”的反抗。或许,他反抗不了多久,就变成了“要”和“不要”、“能”和“不能”的附庸品。
对于经验,鲁迅说,拿来可以,但要思而辩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