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出生非常好,是河南项城当地有名的官宦地主家族。他与那些顽固子弟不同,虽然家境富裕,但是从小就对整个世风的感知非常深刻,把什么各种人际关系都处理的妥妥当当。但是他八股学的平平,接连两次科举都没有考上。还有一点不得不说他武术学的很好,也就是打拳什么的很厉害。
在当时向袁世凯这样的人是有很多出路的。除了继续去当顽固子弟,既然他们家是地主大家族那么肯定就有很多的关系,很显然,弃文从武能让他快速的得到一些地位并有所发展。那么现在他就有两个选择,他的亲戚们能够给他提供两个好的选择:一个是到山东登州吴长庆那里去,一个是到天津李鸿章旁边。袁世凯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他想虽然李鸿章是吴长庆的长官,但是李鸿章旁边必定是人才济济,袁世凯如果过去了肯定根本出不了头,甚至与李鸿章说都说不上几句话,所以他决定到吾长庆身边。在这里才会拥有机会能够崭露头角。
他在这里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事,最终如他所愿得到了吾长庆的赏识,被任命为商务处帮办。
接下来在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要求的是吴常庆去平定,袁世凯也跟着去了,结果他们十多天就平定下来了兵变。袁世凯的功绩也非常的大,直接授予他了五品官。袁世凯的作为也受到了朝鲜王室的器重,被托付训练朝鲜新军的他独领一营。此时的袁世凯静静的发展,可是朝鲜的政变也在日本人的操纵之下即刻爆发。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王室即刻被日军以及朝鲜当地的开化派所控制住。慈禧这回我们要知道,如果朝鲜政变胜利了的话,那么中国又少了一个抵御西方的护盾。不知道日本国的强大,但也不敢轻易去冒险,按照正常的流程则是需要请示朝廷在等待答复。但是现在的局势真的能够等到朝廷回信吗?贸然出兵意味着对袁世凯很是不利,如果打输了,朝廷一定会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他身上,即使是赢了朝鲜可能会也以此为由将功绩全部包揽到自己身上。但是通过袁世凯的选择,我们可以得知他在此时根本就没有去思考自己的利益。他在想着如果失去了朝鲜这一个国家,对大清国是多么的不利呀,于是他便出兵,并告诉其他的将领,有责任就由我一个人来承担。
虽然说这场政变最终以中国胜利结束,日本败,但是果然朝廷仍然下了狠手给袁世凯以罪名,使他被迫回到自己的家乡避一避风头。
由于这一场政变,朝廷和日本还是扯不清关系,在外交上中国大败。李鸿章一看便再次举荐袁世凯。袁世凯才被启用,再次回到朝鲜。但此时的他显然已经没有当时那么多的兵力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鲜的国政也日益腐败,内乱不休。西方以及日本这几个强国纷纷介入,向朝鲜植入了自己的势力。此时这种情况显然已经不是袁世凯能够应对的了,这就是一场烂摊子。要么彻底收拾掉这混乱,直接包吞掉朝鲜。要么就退让放弃将朝鲜门户开放,中国不再加以干涉。当这两个策略上报给朝廷之后,他们却都给拒绝掉了,首先就是吞掉朝鲜,他们没胆子,怕西方以及日本来讨说法,其次如果退让放弃,他们又不想丢掉面子,于是直接将这件事情扔给了袁世凯,让他自己想办法,想不出办法就死去。
并且于是他便苦口婆心简直把自己的心都抛给了朝鲜国王,对他说了许多的建议,但是这个国王就很不识相,他也知道自己非常的弱小,便认为袁世凯在贬低他的才智,在侮辱自己。但还算在袁世凯的口才下,勉强维系住了关系。
最终还是爆发了一场东学党起义,整个朝鲜被亲日派所控制,袁世凯在这里根本没有办法作为,因为他也没有什么兵力,甚至还要被日本人追杀。袁世凯此时也是非常的着急,每天都要担惊受怕的过下去。他急切的请求回国避难,但是李鸿章认为局势紧张,还不允许他立刻回去。我们在最终袁世凯病了一场才被批准连夜逃回了国。总之他在朝鲜住了12年,最终才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他也失去了以前的官职,身份变为了道员,如果不再有理想,就只能在这里一直当一个地方官,安稳的生活下去了。
首先袁世凯这12年内是非常艰辛的,那么它到朝鲜这十多年的时间是否就意味着在浪费他的人生?毕竟他从开始到现在奋斗了十多年,已经没有了任何功绩。但是如果换一种角度讲,时间就是成长在朝鲜的12年,他不少与外国人以及朝鲜国王交谈,这也就对于他来说意味着成长以及拥有了政治远见,成为了一个精通洋务的人才,毕竟他知道中国要走向复兴,就是要搞革新。只有以西法练兵,组建新式军队,才能挽回大清的败局。
自己如此一番材质,他又怎会甘愿当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呢?所以他就认准了兴兵强国的目标,开始为创立自己的军队积极做准备。最终他终于创建出来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陆军,这支军队也只效忠他一个人,已经成为了中国少有强盛的军队。
随着军队的发展,维新派的改革也在风口浪尖上进行着,康有为主导维新变法,然而袁世凯也积极参与。但是当时的慈禧是坚决不同意变法的。现在左不是右也不是,如果继续变法的话,肯定会被慈禧压下去,那么中国就不能够在此时复兴起来,但康有为想出了让袁世凯发动政变从而迫使慈禧交权,才能更好的进行维新变法,这两条路吧,都不好走。发动政变当然是不好的,因为袁世凯所面对的是一个手握9万大军荣綠,袁世凯该如何回应维新派举兵反叛的要求呢?如果要打的话,风险简直太大然而袁世凯总是更加理性的,他认为不管何时举兵也不应该是现在反叛,他总的来说是要更理性一些的,不像维新派光靠着自己的一身热血就不顾一切。袁世凯似乎不以慈禧为一般,又不和微信派成一组。袁世凯此时的处境也非常尴尬,最终他找到了一个两全的策略,就是等慈禧到天津阅兵典礼开始的时候再说,如果要叛变的话,这是一个好的机会。
但是一天荣緑突然来向袁世凯问话。此时杨世凯的处境已经到了水深火热之中,应急袁世凯大哭将想要政变的事实全盘托出。这也算是袁世凯告密吧,慈禧听到这番话大怒,为了大批维新派的成果都被摧毁。袁世凯在此时担上了卖主的骂名,不过还好荣緑看中了袁世凯的才能,才使他逃过了一劫。
但谁知,慈禧就像列国宣战。慈禧让袁世凯去和列强打交道,维持住好的局面,然而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打失败之后,北京被入侵,慈禧又让袁世凯去为她护驾。那么袁世凯是否要去帮助慈禧呢?去的话肯定是死路一条,但是他又想维持住跟慈禧的关系机制。如他在慈禧一路逃亡之中吃的不够,穿的不够,袁世凯就当做了那个背后的大好人,不断的给慈禧送吃的,送穿的。他在此时也获得了慈禧的欢心,随之李鸿章去世之后,袁世凯便顺利接续了李鸿章的所有遗产,也就是继承他的位置。
当八国联军入侵中华的余浪过去以后,慈禧又在一天要求大臣们参照中西政要发表改革的意见,此时袁世凯又迎来了一个选择。他到底是变革还是不变革呢?是否要将上次变革的教训铭记在心,在此时就不去作为了呢?袁世凯如此一个积极的人,又怎么会不去作为呢?此时中国是已经不得不变革了,那么慈禧给出了这么一个好的机会,不管最终能够怎样,袁世凯当然是要站出来的,袁世凯便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革。不管是在政治之上整顿那些贪官污吏。以及在经济之上提倡实业,建设银行,铁路等西方的工业。文化以及军事之上也有改革建立了教堂并扩编了自己的新军。如此已经使中国焕然一新,但是袁世凯仍然不满足此时的改革,它还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向慈禧请求设立资政院,然而自己却做一个副大臣。此时他是非常有计谋的,他设立这个其实是给自己留了一部后路,当慈禧死,光绪上位之后权利就会都跑到自己的手中。不用了,但是如此精心的计谋,当袁世凯上报之后,却遭到了所有人的不同意,守旧派。自然是不想做这种会挑起动荡的事情,以及立宪派也认为这会造成大臣专制这一个不利现象。
不光在这一点上,袁世凯遭遇到了不利,然而在慈禧死后,是光绪帝的皇帝载淳上位了。这对于袁世凯非常的不利,因为这个皇帝与袁世凯曾经有过矛盾,他非常痛恨袁世凯,以袁世凯患足疾,让他回了家,夺走了他一切的军政大权。
军命不可违,袁世凯最终回到了家中。他到此时的经历可谓是大起大落。但是总结一次之前的生平,他没有不去着想国家,不管是在朝鲜还是去练新兵,而且他所遭遇的困境都能够如意的化解,他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又有手段。不光能保住国家的利益,也能够保住自己的权益。
此时他得罪的可是摄政网王,它是否还有机会呢?如果从帝制这个政治策略角度来讲,袁世凯是已经不可能有作为了,袁世凯满腔改革的热血已经几乎要被这个政治系统给耗尽了,于是他便一气之下联合孙中山等革命党,因为北洋军队仍然效忠于袁世凯。所以在出事儿之后,袁世凯仍然能够出山。在一年的晚上,他们发起了武昌起义,建立了湖北军政府。以及各种政治要地将自己的国家改为了中华民国。
在这种危机之下,大清显然已经变得非常无力,他们又不得不用袁世凯,但袁世凯又觉得大青给的权利太小,开始讨价还价,那么大清是最无奈的,因为此时半个中国都叛变了,显然已经没有什么得力的人能够去用了,因为朝廷内也都是腐败的人。清朝只能将北洋军全部都给袁世凯。但是在袁世凯的胡搅蛮缠之下,大清的全部权利几乎都归袁世凯了。这场反清政府的起义以袁世凯那一帮的革命党胜利为中,最后在他们的压迫之下,清帝不得不退位,整个大清王朝也迎来了落幕。
此时中华大地上从未拥有过的中国终于到来了,那么袁世凯作为一个立了大功的英雄,被全票当选,成为了临时的大总统。那么他们自然也实行了民主制,那么袁世凯的权利也就变小了,因为不管他的政治思想有多好,都需要通过国会的同意才能够实行所以因此袁世凯的很多重要思想以及方案都被埋没了下去因为袁世凯和国会是有一些冲突的,他们之间并不能很好的交往,那么此时的袁世凯作为临时大总统该怎么办呢?既然国会对于袁世凯的阻碍那么大,又致使他的许多政治思想不能够实行,显然,国势在此时已经日渐衰落。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这是在创立民主制初期都会遇到的问题,也就是不完全民主,不稳定的民主制。此时有许多人也意识到了袁世凯的困境,但是却突如其来送人教,在火车站遇刺,孙中山等革命党就认为是袁世凯指使的,因为送人叫是内阁总理,把宋人叫杀了,必然对于袁世凯是有利的,所以孙中山他们就发动了二次革命,以武力讨伐袁世凯。
但是怎又能料到这郑重袁世凯的下怀,袁世凯便借此反过去指责他们。说他们是乱臣,要借此发动政变,那么孙中山他们又怎么打得过袁世凯呢?那么自然他们的革命是失败的。袁世凯看似顺利的成为了正式大总统,他又干脆解除了国会。并修改了《总统选举法》,几乎又回到了君主专制这一条路上。虽然说在一时间国家的局势变好了,因为袁世凯在江革命党都赶走,也就是孙中山,他们都跑到日本避难之后整个国家也就都属于他了,他就用自己信过的人,也就是北伐的弟兄们,去当各省都府。
国事日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毕竟他用的都是那些会打仗的人,那么他们自己就会拥有一些的军事力量这些人手握重兵,根本不听政令,仿佛回到了晚藩镇割据的场景。这是袁世凯犯的一个大错,此时日本也强逼中国签了22条约。显然袁世凯犯的错是中国的各个地方都已经不听。他说的话了,那么袁世凯该如何挽救呢?他只能加重自己中央的权利,才能去在根本之上压制地方的调皮。于是他便称帝。重新树立了政治权威。可是那些北洋的将领们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利,仗着手中有兵就立刻反叛了,然后还将这次反叛称为护国战争在袁世凯称帝不过几个月,他就被迫退位,在内忧的心情之下病死了。
袁世凯一生到底错在了哪里?我认为他在前期做的都很好,在如此的政治之下,他每次被打到谷底却又能重新站起来,而且又不得罪很多的人,这是他的材质,但是在最后此时的中国显然已经不需要皇帝,他却尚未,但是我们换个角度一想,他其实也是被逼迫的,是被国会所逼迫。他很多的好的政治方略都被国会给否定了。他显然在最后没有想到古代,也就是唐朝所发生过的事件。犯了一个大错,从而使自己死去,我想如果他没有这么做的话,就算遇到其他的困难也比这样的好,至少他不会被迫称帝,在那个时候称帝也就意味着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