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有一种豆腐圆子,根据方言翻译的话,似乎是叫“荽融”或“水龙”。做法是将豆腐捣碎,加花生米、肉屑、紫菜、香菜搓成小丸状,裹上薄薄的一层淀粉,放锅里蒸熟后即食或做汤。一箸入口,三春不忘!曾是家乡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可现在不常见了。大概是因为现在都过上富余的日子,豆腐不受待见,不上席了。
可它偏偏叫人怀恋啊!虽然熟食店里有的卖,但总咂不出味道。过去在腊月里挨家挨户要磨豆腐,正月里人多,通常人家少说也磨个数十斤。“水龙”是必做的,做“水龙”的人家多少算是盈余的。还吃不掉的做成咸豆腐、油豆腐。油豆腐是豆腐切成小孩巴掌那样大一张,炸成金黄,铺在陶罐里腌制,洒一层盐巴,再放一层豆腐,可以吃到来年腊月磨新豆腐。我舅上中学的时候寄午,中午蒸饭就把油豆腐置在米上,待饭蒸熟时整盒咸香,一块油豆腐下一大盒米饭将将好。
我们那磨豆腐全靠人力,各家各户全凭自家力气。磨豆腐是个苦差事。汪曾祺写《辜家豆腐店的女儿》里面说:夜里思量千条路,清早起来依旧磨豆腐。足见磨豆腐之艰辛,又赚不了什么钱,我小的时候已经没人赚这个钱了,点浆都是自家点的,要点的时候唤来略懂一点的邻里指点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