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2年,王阳明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中叶。之前是蒙族雄威的元朝,之后是满族奢华的大清。明朝只是汉民族的一个落寞而孤绝的背影。
王阳明原名王云。五岁时,祖父为他改名王守仁。“守仁”源于《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人生在世,智慧获取的一切,倘若没有仁爱的胸怀和坦荡的人格坚守;即使侥幸得到,也必将失去。
王守仁九岁,父亲王华考中了新科状元。他随父上任,从浙江迁至南京。初入学堂,他问老师:“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说:“念书。然后科举,像你爸爸一样,考状元。”
小守仁很狂:“我以为不然。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从此,他拼命读书,涉猎广泛,保持欢喜的蓬勃。远望金山寺,即兴口占:“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15岁,他试图武功救国,沉迷于兵法,只身出走居庸关、山海关。17岁,他去江西娶亲,途经铁柱宫偶遇道士,习导引术。终于被岳父找回家,又拜师大儒,从此专注程朱理学。
王阳明二十多岁,已经打通儒、释、道、兵。然而,他连年落第,28岁才中。“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一入侯门深似海,35岁那年,王守仁遭遇平生第一次流放——贵州修文县龙场驿。到达的时候,他已经37岁。
我多次寻访他悟道的阳明洞,流连他研读《易经》的玩易窝。巨大的山洞,四面积水。一个石凿的棺椁,就是他的私人财产。这里遍地毒蛇瘴气,少数民族语言不通。朝廷不理,朋友不帮,纯朴的少数民族接济了他。
他端居澄默,明白了“格物致知之理”,一个人的心就是他的道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何谓“阳明心学”?那是厄运之中,一个人凭借信念的自我救赎。而一颗心逐渐养大,就足以涵盖整个宇宙。
于是,他开始在山洞里办学——龙岗书院。
学生问:“老师,一朵花开在南山,跟你的心有什么关系呀?”
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我们生于同一世界,而结论不同。原本,这世界的美与善,恨与仇,自在人心。
王阳明内有心性,外有武功。处江湖之远,他用文治传承。居庙堂之高,他以武功平定江山。流放归来,他一次次平叛,再用文明教化,收服人心。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住了那个风雨飘摇的王朝。
他说:“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诚然,破山中贼容易,破心中贼尤难。
他一次次被贬,却从未蹉跎。他说:“知行合一。”有知识是行动的开始,是行动的主意。而有行动,是知识的结果,是知识的成就。
王阳明57岁时,死在江西南安的一条小船上。那个黎明,舟行靠岸,学生们泪眼相问:先生还有什么遗言?王守仁说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无论世界的真相如何,用爱的激情和能力改变它。心有担当,便是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