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杂货店,实际上这本书是2016年那会儿开始看的,然而实际看完是在2018年。
没错,这篇读后感还是在整理电脑时翻找到的,所以时隔五年之后再看,会忍不住去修改它。
回首可笑,这是一本我看了一两年都没看完的书,难道终究是我不适合看书吗?
我想不尽然。
任何一个选择这本书的人,想必总有那么一些期待,这本书能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的,因为长大之后的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烦恼,小时候的烦恼到了今天也不过如此。
但是,又禁不住怀疑什么是烦恼,什么又是幸福?或许,我们所谓的烦恼,所谓的幸福,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一个小之又小的事实罢了。抛开人类的精神感官之外,并无多少意义那也不是不可能。
这本解忧杂货店给我最初的吸引力是,我想解开自己内心的迷茫,因为连我自己也归结不好我的忧是什么?这本书也的确有一点如我心头萦绕的想法,这一类型的书籍,或许就是摆着一个解决问题的幌子,可是行文至最后将球又踢回到读者自己这里。
不论什么样的体裁讲的是作者的内心,并不是我们自己。
诚然,我这样的想法偏激了一些。但不否认,这本书中有一些能打动人的地方的。依照我的感觉而言,可以归结为一种朴实,语言上、细节上的朴实。是不是日本的小说家行文都是很细腻的,还是我所看的小说作者是这一类型的?这和之前看的《孤独小说家》的风格有点像,还是因为翻译的原因?
姑且不去想这些,不过,两者在情节构筑上存在很大区别,解忧杂货店不禁会让我联想到莫比乌斯环,一个类似蛇衔尾的情节框架,时空上一直在循环,人物之间也有一些联系。但是从故事中心来说,构筑或者是联系起所有人物的实际上是一家杂货店。
当然小说至最后实际上和一家孤儿院存有联系,书中人物再深究那就是是一对没能在一起的恋人,冥冥之中促成了现在的一切,因缘际会,颇感神奇。
要说,解忧这本书对我而言有没有用嘛,我说不上来。相信很多人可能也和我一样,在阅读时都拼命在书中找寻自己的影子,结果直到最后才发现,作者又将球踢回到了我们这里。因为小说到了最后,缘起一张实验性的空白信纸,结果浪矢雄志还是认认真真地回答了三个小偷,白纸不一定代表的就是迷茫,也可以是随心所欲地书写自己的人生。
想必这才是作者想对读者说的话,似乎没有解我的忧但又解了忧。之前各个人物之间的种种忧愁和情况写给书中人物的,所以在我看来有种将球踢回给读者的感觉。
作为心理类的书籍这绝对不是,但作为小说在情节构筑,我觉得很有意思,一种叙事手法的新角度,起码是我看书不多时能眼前一亮的点。
毕竟,那会儿我看到过的小说顶多不过两三本,所以再久之前的小说有没有和这书情况相似的,我就实难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