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方法论的目的就是化繁为简,不怕复杂就怕不够复杂。阴阳学说告诉我们,越是复杂的东西越是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对待,所以阴阳家把世间万物一分为二,一阴一阳之说放之四海皆准。我们按照这个逻辑,先把各种版本的《道德经》划分为传世本和出土本。顾名思义,传世本是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以《河上公章句》和《王弼注》为代表。出土版本是指已失传多年后在考古中发现的版本,以郭店楚墓《楚简老子》和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为代表。再有就是唐初傅奕据北齐时项羽妾墓出土的版本与几种流传版本参合校订,组合成《道德经古本篇》,属于半古半今的版本。虽然版本众多,简单粗暴的划分后也就这五种了重要版本了。
在讨论具体方法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五种版本的概况:
一、《楚简老子》: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由荆门市博物馆整理1998年5月出版。内容仅为两千多字,是今本的五分之二,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老子》传抄本。下葬时间约为BC374年之前,誊抄时间约为BC500年-BC400年之间。推荐阅读: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对照:郭店《楚简老子》原件影印图。
二、《帛书老子》: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整理1980年3月出版。帛书甲本由篆抄写大约成书于BC250年左右有上下篇之分,帛书乙本由隶书抄写大约成书于BC200年左右,有德经道经之篇名,两本下葬于BC150年左右,比《河上公章句》早五六十年。因出土帛书残损严重,高明先生根据传世33种版本进行复原。推荐阅读:参考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对照: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原件影印图。
三、《河上公章句》:河上公一说是战国时期人,传六代之后到曹参(萧何之后的丞相)。一说是汉文、汉武时期人,曾授汉文帝《道德经》真义。其徒弟安期生,号称千岁公。盖西汉神仙道流传之故。又称《河上丈人撰》,大约成书于汉武帝时期BC100年左右,也有观点认为成书于王弼之后,原著不分章,今传有敦煌六朝唐写本、宋刊本、明刊本、道藏本等,通称河上本。大体上是以黄老思想解释《老子》,有黄老学派的元气生成论,自然无为的治国术,精气神的养生术。推荐阅读:(汉)河上公注,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2009年。
四、《王弼老子注》:生于AD226年,卒于AD249年,以其短暂的24年生命,完成了《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如果说河上公探讨的是宇宙来源问题,王弼开始之后探讨的则是宇宙本体问题,王弼认为“天下之无,以无为本”,开启了”以无谴有“的思辨哲学。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推荐阅读:王弼著,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2011年。
五、《道德经古本篇》: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五年(AD574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所得,傅奕参考了9家注本进行整理,共 5556 字,与帛书文字有许多类同之处,但体例按通行本,《道经》在《德经》之前。此书现存于正统《道藏》中。其下葬时代应与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相当。傅奕本保存了较多的古句、古语、古字。有许多优点,但因其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这些旧本本身就存在不少讹误,且傅奕本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改动的地方也很多,存在讹文、衍文、脱文、倒置的情况,且有些篇次及文章内容也非《老子》原貌。推荐阅读: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这本书包含以上各版本。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念,古人抄书背书口耳以传,能传到今天的各种版本都不是所谓的”正本、真经“,但都可以从不同程度上体现老子的思想。每个版本各具特色却都有所不足。在学习的时候,第一要务是打破自己对权威版本的偏执,盲目的推崇古本,或者尊崇某一种版本都不利于客观的了解事物。读经也一样,不能偏执一词,偏见一面。兼则明,偏则暗,多个版本都涉猎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可以把学习《老子道德经》划分为三个阶段来实行:
初级阶段,以熟悉文本为主;
中级阶段,以义理疏通为主;
高级阶段,以融汇贯通为主。
在熟悉文本之前,我并不建议去听八十一章系统解读的课程。极简方法论的基本主张是:高度凝练学习方法之后,鼓励爱好者自己学习,独立思考,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国学的传承并不在于你记了多少知识点,还要看个人是否具备学习能力,并且可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把传统文化化解到自己的生命之中。
初级阶段还是应当以通读为主,遍览大概,记录疑问。任何一个版本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读原文。注释的问题在极简方法论:浅谈《论语》的读法种进行了些许讨论,参考历史名人注解的话,你分的清楚那个是王弼贵无思想下的玄学理论?那个是河上公崇有思想下的黄老治术?孔孟之间,老庄之间的思想是有差异的,不能一开始学就混淆了。这个阶段的笔记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经典并不适合轻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还是要养成的,对这个阶段的要求是“要会提问题”,经验告诉我们,带着问题读书往往效率会更高。
中级阶段可以选择多版本并参,通过文本比对来解决一部分疑问。比如老子全文种处处推崇圣人,为什么会主张”绝圣”呢?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之后又主张”绝知“,到底让不让人知道?这些问题以及其他章节在断句上的争议都可以通过文本比对来解决。义理的疏通是建立在对文本熟悉的基础上,除了解决在初级阶段记录的种种疑问之外,还需要找到老子思想的逻辑,但凡研究一个人的学说,均可遵循”不矛盾律“来分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论述要同基本思想主张相一致,主张又得符合自己描述的理想目标。一个人的思想是具有一贯性的。老子为什么推崇无为?他是如何认知的呢?无为的目的是什么?无为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方法叫做”以老解老“,即:“用老子的原话解释老子提到的名词,用老子前后文的论述贯通老子的思维逻辑。”此法适用于所有子学的研究,见过太多以甲骨文解老,以易经思维解老,以佛学思想解老,甚至还有以基督教义解读老子的著作。基本上都是打着老子的名义,蹭老子的热点,其思想不伦不类,很难找出一个符合老子基本思想的解释来,导致出现很多类似”道家消极,老子避世“的错误观点来。老子当了一辈子官,怎么就消极避世了?一把年纪了还不允许人退休?更有甚者,披着老子道学的外衣,到处宣传完全背离老子意图的异教学说。使老子哲学之精华蒙尘,使老子形象受了诸多误解。唯有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解释老子自己提出来的概念,才能最大程度上接近老子学说的本来面目。
高级阶段似乎不用考虑版本因素了,甚至是不是读原文也无所谓了。一旦探寻到老子思想的要旨,整理清楚老子之所以这样说的前因后果,就可以融会贯通成自己的思想了。这时候或许需要”旧书不厌百回读“,需要以对文本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来验证道理。到了这个阶段,听听他人解读,借鉴些他人思想都是可以的,以完善自己的思想理论为主,《道德经》中有系统完整的宇宙论,认识论,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价值体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之一,时至今日以然可以对塑造三观,启迪智慧发挥重要的作用。
截止于此,读《道德经》的阶段和对应的方法就以及介绍完了。极简国学的”简“是立足于”博观而约取“,先得有了博览群书的现实,才能具备了”损之又损“的条件。为了实现简单而又有效的具体操作,我们不得不经历”把薄书读厚”和“把厚书读薄”这两个过程,实际上初级阶段的通读是个实验过程,如果通读能够激发了兴趣,才有了第二个阶段把薄书往厚读的可能性。“为学日益”并不能直接产生“无为”的效果,所以第三个阶段是要把厚书往薄的读,也是老子提出”损之又损“的方法论,在反复结合玄之又玄的为学日益和损之又损的为道日损,最终实现学而能知道,习而能得到的切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