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 2024年11月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秋园》
读小说一向是很快的,特别是这种不到10万字的,基本上只用一天的时间。依然延续着读一章做一段概述的习惯。会在“百书千面”的文章中重点谈感想。涉及情节的部分就放在这里了。
序言
60岁的作者开始写他母亲的故事。时间会让一代又一代人如同尘埃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那些苦难的故事注定会伴随着遗忘随风而去。提起的笔仿佛赶路的人催促着作者又一遍重走他和母亲的人生之路。
第一章 洛阳 南京
秋园出生在洛阳的医学世家,有两个哥哥。1912年正是新旧交融的时代,本遵从旧法缠脚的秋园后来进去私塾和新式学堂,也便放了脚,成为渴望读书的新人。兵荒马乱,两位哥哥存着“救人”的心思娶了两个嫂子。父亲好心送的游园票,却让嫂子们丧了命。哥哥撑起家业,秋园为了贴补家里也断了上学的路。后被军官仁受看上,嫁去了南京。之后抗战形势严峻,俩人带着儿子又踏上了去重庆的船。
第二章 山起台
去重庆的途中仁受放不下老家的父亲就提前下船回了老家。先是借住在乡下的表弟家,乡里觉得大城市来的官一定有钱就各种刮油水。因为耽搁了去重庆上任的时间,他不得不另谋出路。先是当地方乡长,又是管粮食的小官,仁受为人善良总是自掏腰包接济穷人,秋园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直到得到了当女教员的机会。
第三章 花屋里
这章讲了花屋里秋园和邻居们的故事。小学私塾建在一户落寞的财主家前院。仁受后来也回到这里当中学教员与秋园重聚。院子里住着抠门的地主,打长工的读书人,还有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有未婚先孕剩下早产儿的童养媳。秋园的三女儿死于怪病,相隔不久她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了。
第四章 黄泥冲
这一章读的真心塞。打土豪分田地,因为秋园一家靠教书为生没房没地,所以分到了几亩薄田和房子。仁受辞职打算当农民种地,搬去了乡间,奈何手无缚鸡之力,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二女儿为了照顾弟弟赔三和田四,很大年纪了才去读书,只有一套体面的旧衣服,还常常打着赤脚饿着肚子去学堂,尽管门门满分也只能勉强维持到小学毕业。
仁受在民国当过官和乡长的事情被发现,下了大狱,抄了家。原来的邻居抠门的祖孙俩也被抄家拷打。秋园家势利眼的邻居天天为难他们。所幸曾经的学生和受过乡长大恩的小贼偶尔会偷偷接济他们。
第五章 赐福山
恶邻居的媳妇提出来换房子,秋园一家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同意搬去赐福山了。大儿子子恒的学校遭遇了洪水,断了联系。秋园凑了一身行头百里寻子,还好儿子平安还因为抗洪有功调到了家附近的学校。
人民公社时代来临了,上蹿下跳的人,好勇斗狠的人出尽了风头。秋园一家成分不好,不敢随大流把粮食和菜顺回家,买鸡治病还会被诬陷是小偷批斗。仁受也放弃体面活活饿死了。
第六章 跑
家里那个无用但体面的男人走了,秋园决定让二女儿子骅去读书,两个弟弟大了,不用拖累她了。子骅很争气考上了中专还差点成就好姻缘,可惜学校停办了。十八岁的子骅决定外出闯荡,她到了江西,辗转从工地到了半工半读的大学,能吃苦求上进的她本来能谋得一个好出路,谁知收到了下放农村的消息。
秋园带着两个小儿子去投奔娘家哥哥,当时日子都苦,她又去了湖北做起来裁缝。后来和王成恩结婚,幸福的过了二十年的好日子。可惜小儿子落水身亡了。丈夫死后,大儿子把她接回了老家湖南。
第七章 归
回到湖南老家,四儿子赔三参加高考也当上了老师。俩个儿子陪在秋园身边,安度晚年。他们在山上种竹子,枫树,橘子树,养鸡,清贫却安逸。最后八十多岁的秋园去世,结束了她辗转流离的一生。
最后一章也交代了她身边人的命运。二女儿子骅和医生结婚生了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童养媳的早产畸形儿子人王出意外离世。庙里的老和尚也坚持了一生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