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amie焦
2018年1月份开始到现在,我用四个月培养了写作习惯,基本上每周都能写1-3篇,文章从开始的200字到平均500—600字,有时能写到600-800字,最多写过3000-4000字,当然那是为了培养写作习惯的流水账式写法,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写”。
最近计划开始做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技巧训练,所以也对自己要求更高一点。今天是个很好的日子:5月21日,我准备开始每日至少写作1篇,这是第一篇。
可能会有人觉得可笑,信息时代多发达啊,现在人们都听音频、看视频,谁还去看文字啊?并且,我也在很多地方看到有人在质疑写作是否能变现这件事。
了解之后,我觉得也是好事,很多人都在议论,就证明这个事情有一定的讨论价值。但是我想说,质疑这件事的人,要么多是门外汉,要么显然没有意识到新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学习方式确实多样化了——但是总有那么一批人还是会选择阅读,毕竟它是一种除却了浮躁,传统而神圣的学习方式。
音频、视频你都可以边做其他事然后边去听和看,而阅读本身则对学习者有更高的要求,你不得不去逐字逐句用目光去追随它们,这个追随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神圣的仪式感,而在寻觅文字背后意义的同时,你的智慧和想象力也在逐渐攀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难得的雅趣。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人在各种平台上共享他们的知识、经验(包括简书)。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互通有无并没有减少,反而在沟通层次、深度和质量上都在持续提升。文字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音频、视频时代到来的时候,文字反而成为了更加稀有的一种输出方式。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字由于它的表意特征,还传达了一种怀旧亲切的味道。
当下有个新词“新媒体写作”,很多人因此爆红了一把,也有很多人栽进去一无所获。
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你是怎样的人,就会有怎样的粉丝。要相信这一点,即使是写作,也可以写出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品牌。而且新媒体时代,人们已经逐渐养成了阅读和及时吸收新信息的习惯,这其实是时代给予写作者的福利。
至于能否把握这个写作机缘,其实我觉得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一,他是否在坚持做这件事,第二,他是否有正确的方法。
我父亲从年轻时开始学习写作,在多家刊物上也发表过他的一些散文和小说。几十年来他一直非常热爱写作,从来没有放下过这支笔。如今,他的这种坚持和热爱也影响到了我,我开始拿起了笔,想写点啥,并且还想用这支笔做点有意义的事。但是遗憾的是,父亲当年拒绝加入作协,他很少与他人交流写作经验,只是自顾自地在努力,就如我的老师所说,可能这是那个时代的烙印吧,独行者或许有独行的魅力。
但是这个时代不同了,我们有这么好的写作输出和交流平台,这么多爱好者汇聚一堂,即使努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你只要去和别人聊聊,看看别人摔过的坑,他们是怎样站起来的,你就瞬间充满力量,有了继续下去的信心。而且当你走错方向的时候,也会有很好的老师去指引你。
例如:你可以在网上看到同样作为写作者的其他人的努力。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各方面的经验包括他们的写作经验——他们对于写作的思考,积累的一些独到的方法和思路,这些都可以帮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尽量少走弯路,并且能够有更积极的心态去做这件事,这就是同行战友的重要性。
做到了坚持,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学习关于新媒体写作的基础知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首先需要搞清楚几个层面,例如:新媒体写作变现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够变现?具体怎样操作才能变现?而什么样的人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具体内容可以关注我编辑的”写作”专栏,写作专栏里相关的内容应有尽有,在此不赘述。当然你也可以关注我,之后我也会写一写关于写作本身的思考。
基础知识有了,我们需要建立新媒体写作的思维方式。
新媒体写作,需要有一种产品经理的思维,需要考虑读者的需求(类似于用户需求),这个是一个百度产品经理写作变现后的经验之谈。比方说当下的人们都关心什么,喜欢看什么样的文章。然后从自己所知所学的部分与读者去做一个深度对接,针对这个部分写出来说清楚。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就是可以有一定的阅读量,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会产生一定的商业价值。
以上理了理我的思路,今天是我日更100天的第1天,未来任重道远,马克一下,留个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