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本名为《为什么是他们――来自名师的教育智慧》的书。本书记录了20多位当代中小学著名教师的从教生涯,追寻他们的成长历程和规律,总结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探求他们的成功带给人们的教育启示,从而引发中小学教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的思考。
我今天我读到一篇《一辈子学做人师――记全国名师于漪》的文章,文中讲到于老师从教这么多年来,心中始终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于老师在课堂上努力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她说当自己讲课最含糊的时候就是废话最多的时候,教师废话一多学生就如云里雾中,于是她每次都给自己留下“废话记录”,课下反思时一一记下课堂上自己讲的废话。读到这里,我就再回忆自己的课以及自己曾听过的很多课例。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时常听到有对老师这样的评价:“某某老师上课语言非常简洁精练,一句废话也没有”。就教学语文来说,如果教师的语言罗嗦臃肿,则冗余信息过多,会影响正常教学信息的传递,严重的还会使学生生厌。我觉得我们教师要是能做到以下几点,我们的课堂应该会更加精致有料。
一、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要直奔重点,巧妙切入,切忌面面俱到
教师分析课文时,提问设计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抓住课文的纲领性问题,由重点带一般,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这样教学重点就会突出,详略得当,从根本上杜绝“废话”的产生,就可挤出许多时间让学生读书。
二、控制教学中的随意性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切忌教学中海阔天空地漫谈,或者讲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话,甚至有些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内容却离题万里,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脑海一塌糊涂,教师又怎么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三、启发学生要做到适可而止
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学遇到“卡壳”时,我们常常会因此而焦急而反复啰嗦、不停地启发引导,学生则是启而不发。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结果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课堂机智、以及课堂驾驭能力。
四、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课堂上的“浅对话”。教师常常是无疑而问,或者是简单地向学生再现课文内容,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课文有几段?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等等显性知识。这种问答式对话,缺少视界的融合、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也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完全是课堂中的废话,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但是,如果教师的语言过于简洁,即冗余信息过少,所谓的“一句废话也没有”,也往往会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语文味”理念的倡导者程少堂老师曾说:“不会讲废话或者说不会科学地艺术地枝蔓的语文课,不是我心目中上好的语文课。”他在“教育在线”论坛上说:“有许多‘废话’是我备课时精心准备的,我历来对所谓‘没有一句废话的课’不以为然。”我想在课堂语言实践中,我们做教师的若能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冗余信息”,做到让“废话”不废,那么,课堂语言就会成为最优化的充满灵性与活力的师生交际语,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更加生动流畅,更加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