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看过一个TED《Why 30 is not the new 20?》,当时的我并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我还小,我还在10—19岁这个少年阵营里胡闹。今天我20岁了,我加入了Meg Jay所说的twentysomething的队伍之中,终于要面临或即将面临她讲的那些问题了。
在《The Defining Decade: Why Your Twenties Matter-And How to Make the Most of Them Now》(中文译名《20岁,光阴不再来》)这本书中,Meg 基于自己的临床咨询经验,以心理学的理性分析进一步解释了20多岁这一段时间的重要性。
全书分三部分,分别讲述了20多岁时工作,爱情婚姻和身体大脑的改变。
我想先具体谈谈大脑的变化。我们大多数人会认为小时候的经历会对整个人生有巨大的影响,因为那时我们的大脑没有成熟,外界的刺激强烈地改变神经元的走向,随着人逐渐长大,这些逐渐定型,我们就成的现在的自己。但是,在你20多岁的时候,大脑会重复婴孩时期的神经大爆炸,再一次长出无数的链接。此时的链接大多数分布在额叶,那个控制你高级认知功能,比如学习,决策,抽象思维等的地方,你平时的行为会塑造它,反过来它也会作用你。这就表明我们都有一次新生的机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活成你想要的任何样子。反过来,人过了30岁,基本上这辈子的德行就定型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越老越固执”。
关于工作,作者的意思是,抓紧时间,尽快找到自己的优势,积累“身份资本”,利用好“弱连接”关系,快步走向自己的目标。20多岁不是你放浪青春,潇洒自由的时候,当然这一点在中国根本就不存在,当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巨大的生存压力会一下子把人压得喘不过起来,每个人都在拼命向上爬,书中例子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但是,大家都在面临一个问题:迷茫。缩小选择范围,大胆尝试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不要害怕自己没有社会资源,没有人脉关系,在我们早工作找对象等机会面前,与我们交情比较浅的人往往能带来最大的转变。这种社会现象在《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中有很好的阐释。在这些巨大的可挖据资源面前,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时百利而无一害的。越是高层的人越愿意帮助这些在底层苦苦挣扎的小朋友们,而且在我们第一次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之后,第二次便不会那么艰难了。很多时候,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迈出第一步是最困难的,而大多数人就卡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想啊想,最后除了一摊纠结,什么都没得到。
对于爱情的看法可以用莎士比亚的一句经典名言来总结: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对于一个连真正意义上的恋爱都没谈过的人,这句话未免功利性太强而且太有压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很明确,人在29岁会迎来生育高峰,过了35岁生下小孩的概率就比较小了。如果你希望在一个比较有安全感的概率里生一个健康的宝宝,20多岁结婚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当然也没逼婚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对待任何一段感情都要认真负责,当然30岁还没结婚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你的压力会增大,被挑中的概率也会逐渐变小,所以积极去寻找吧。
20多岁,身体和大脑正处于生命的巅峰时期,我们有无限的潜力,有大量潜在的资源,我们有机会去重塑人生,选择职业选择家庭,人生再也没有那段时间是如此具有可塑性了。所以,你还在等什么?
这本书翻译得还不错,比较有中国气息通俗易懂,很容易翻。但是里面全部都是美国的案例,这跟国内的情况有很大差别,有时不太容易理解为什么主人公会这样想。再者书中没有标明实验研究的出处,一句“研究表明”就带出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这让人信服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