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身便是一个宏观而充满争议的标题,如同幸福感一样,不同人群从不同视角对平庸的定义是存在极大的差异的。在此,尚且对平庸做出一个界定,既当一个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且不探讨其努力的方向与方法,而收获的成果或者说成绩与他的预期存在较大的落差,即可视之沦为平庸。当然就此而言,平庸又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短或一年数月,长或漫长一生。
当一个人每天重复着单调而无需思考的简单事务,那么此番事务会中断人的思考,这便是通往平庸的一条最常规的路径,也是最大众化最普遍的一条路径,世界上百分之八九十的社会人皆是如此。机械的忙碌让人中断思考,从此封闭了自己摆脱平庸的路径。我有一个朋友,读书生涯时充满想象力,智商乐观精力充沛,对于任何领域都充满好奇,并且涉猎广泛,只要用心专供某一项例如文学电影音乐运动,便可在同伴群体之中出类拔萃成为话题的风向标。然后,大学毕业后的几年,进入了毫无创造力的一所事业单位工作,每天起早贪黑从事着单调而重复又繁琐的事务焦头烂额,如此持续了好几年。在某一次聚会上,朋友谈起当下的状态,看着身上的一身肥膘甚是不满,他疏远了自己曾经狂热的文学,再也没有诗和远方,少有时间运动,应酬倒是不少,一股中年油腻的迹象愈加严重,而当年的无限可能却一去不复返,生活望眼欲穿,预计会终老在那破旧的办公桌上。而在某一个酒后时刻,感慨唏嘘一翻。通向平庸大概是此番模样。
一个人走向慵懒,亦是通向平庸的另一条路径,尤其是一种停止深度思考的慵懒。在海南博鳌镇的一片海滩,海水湛蓝。一位戴着遮阳帽的妇女领着两个晒得黝黑的小男孩在沙滩上拾海,贝类沙虫满满一箩筐,海边是在建的高端海景房,或是因为断尾只有几个零星赶工的工人,断尾的海景楼盘和海滩上的妇人孩子有种无以名状的默契。这片静谧的海滩因为这几个人设且作一个有限的推断,这两个孩子或是当地土生土长,又或是前来赶工的建筑工家庭的孩子,他们拿着钳子在这一弯海滩上拾贝,或是晚上回家做上一顿海鲜餐又或是拿到集市上贩卖,然而他们的思维深处是否有一幅徐徐海风阳光海岸蓝色海景的内在想象?如此美好的一片海滩能否孕育一位画家或是作家,又或是仅仅拾贝赶海的小商贩?这两个孩子在这一片海滩上看到的美景和内在的美学想象与他们看到的拾起的贝壳能拿回家煮一顿或卖得少许钱财,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方向,一条可能让他走向卓越,而另一条便会将他引入平庸,这就是关于深度思考对一个充满可塑性的未成年孩子的意义。
当然,平庸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它与幸福感有着相悖又相通的关系,你又如何界定在这一片阳光海岸上,靠海而生的渔夫没有那些作家艺术家乃至大商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