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每次出远门旅行养成的习惯是必带一本书。然后到了当地,一定会逛一下当地的二手书店,买一本英文书籍回来。内心里觉得这是对自己喜欢阅读和旅行的一种仪式感的纪念。
看到了三联周刊和亚马逊kindle主办的我是阅读继承者活动介绍。有三个细节深深吸引了我。第五场的主题是阅读与旅行,介绍主题时的宣传语深深吸引了我:松浦太郎说,读书和旅行其实很相似,两者都追求独处,读书是一个人踏上的旅程,旅行则是独自开始的阅读。这个分享语一下子说中了我一直以来很喜欢做的两件事,原来相通点在这里。而且分享地是在郑州,于是毫不犹豫就报名参加了。而对于当时的分享嘉宾介绍,什么三联资深主编袁越和穷游联合创始人蔡景晖完全没有印象,也没有什么了解。
可是当今天下午坐在那里见到两个分享嘉宾,听完他们的分享之后,觉得来参与这个活动实在是太棒了。
从每个嘉宾那里都有接收到不同的新收获。
蔡景晖,现任穷游网总裁及联合创始人。加入穷游网之前,蔡景晖曾任全球最大的旅行指南公司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中国市场代表,成功将其引入中国。著有《到南极》和穷游出版的首部中文MOOK杂志书《最世界·北纬N度》。他毕业于墨尔本大学,曾漫游过七大洲48个国家、居住过八个城市。他认为,旅行是生活的延续。
有一个读者提问的问题是因为上班,只有周末有时间,没有时间进行长时间的旅行,没办法去想去的地方,很矛盾。蔡景晖给出的建议是,可以从挖掘欣赏周边的美好景物开始。比如周日要来郑州分享,他周六便抵达去了安阳的殷墟,去之前也看了很多关于安阳历史的介绍,就像故地重游一样。截止到今天,他今年已经去了1000多个博物馆了。所以别因为没有时间进行一周的旅行就放弃两天的出行机会。你的热爱旅行完全可以从最近的地方开始,出发,不一定是要去多远,而是先迈出第一步。我觉得这个建议真的很棒。很多人因为长假人多不想出去,周六日短也不想出去,于是就抱怨没有时间。真正热爱旅行的人会找到一切可以有的时间出发,而不是抱怨和等待。
袁越的分享给我很多震撼。看着他的样子,觉得就是个任职主笔之类的高管,没想到这个看起来四十,其实已经五十的中年大叔的经历让人大吃一惊,跨界跨的与众不同。
袁越,网名土摩托,1968年生于上海,五岁随家人去北京生活。1986年进入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学习。1992年留学美国,获生物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2004年在美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2005年初回到国内,担任华纳唱片公司欧西部经理。同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担任特约撰稿人至今。 乐评文字见于《音像世界》、《我爱摇滚乐》和《轻音乐》等多家刊物,专著有《来自民间的叛逆》(2003)、《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生命八卦》、《土摩托看世界》。现在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主笔,负责"生命八卦"栏目。
他一上台,就深深的鞠了一躬,满是真诚的说:谢谢你们来,谢谢你们的时间。这年头,大家都很吝啬自己的时间。
光是这开头的一句感谢,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他的分享更是让我步步被吸引。
他分享的第一个图片是塔希提岛上的一座塔。很多中国游客觉得不就是一座塔吗,有什么好看的,拍了张照,就走了。而他却认为那座塔太值得细细观看了,前提是你得对那个地方做过深度阅读才能发现它的意义所在。原来250年前,著名的英国航海探险家库克船长曾经在这个塔上观测了金星凌日,也就是通过这个塔人类第一次知道了世界到底有多大。当你了解到这个内容的时候,你还是觉得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塔吗?
金星轨道在地球轨道内侧,某些特殊时刻,地球、金星、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时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天文学称之为“金星凌日”。金星凌日实在罕见,每243年大约会出现4次,这种天文现象出现的规律通常是8年、121.5年,8年、105.5年,以此循环。
那么库克船长和这个塔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1716年,已经60岁的哈雷(发现彗星运动规律的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可以通过“金星凌日”测量太阳视差和与地球的距离。而根据天文推测,1769年6月3日,就将有一次千载难逢的观测“金星凌日”的机会。
当时执世界科学牛耳的英国皇家学会认为,“金星凌日”的最佳观测地点就在南太平洋的某个地方。于是,英国决定派遣探险家去寻找这个地方,并完成科学观测。当时拟派的探险家的第一人选是著名水文地理学家亚历山大.达林普尔,他愿意接受任务,但却提出了非分的要求——要求得到海军上校军衔,英国海军部断然拒绝。于是,这个发现新西兰的机会,历史性的落在了刚刚崭露头角的詹姆斯.库克的肩上——他的要求不高,当个海军上尉就行了。
詹姆斯.库克,1728年10月27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一个农场。天性机敏好学的库克,在商船队当见习学徒时,学习了代数学、几何学、三角学、航海和天文学各方面的知识,这些技能对他日后指挥自己的船只有着极大的帮助。
1754年欧洲“七年战争”爆发,英国是这场战争最大受益者,拿到了原属法国的加拿大和印度,英国从此成为日不落帝国。库克船长积极投身于七年战争,并在水文测量中表现出了超人的天赋。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扩大对海外的探索,库克积极投身其中。就在他完成纽芬兰的探险任务后不久,他在日记为自己写下了以下的一句目标:
“我打算不止于比前人走得更远,而是要尽人所能走到最远。”
终于这一天,“金星凌日”的探测任务交给了他。
库克船长踌躇满志,为出行做着准备。这一旅程,不仅要为“金星凌日”寻找最佳观测点,同时担负寻为英国政府寻找南方大陆和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重大使命。就在启程之前,另一位探险家威利斯船长回来了,告诉库克,最佳观测点应该在乔治三世岛附近——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塔希提。1768年8月26日,装备了10门大炮和12门鹰炮以及18个月粮食的“奋进号”从普利茅斯港启程了,随行的除了船员、士兵之外,还包括一名爵士、天文学家、博物学家、农业学家、医生、画家、艺术家......
塔希提岛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屿,那里荒芜人烟,尚未开发,当时,就连地图绘制员可能也不知道地球的那个角落是否存在大陆。对于库克而言,那次航行的困难程度绝不亚于现代人探索月球或火星。他要带领“奋进号”在浩瀚数千英里的广阔海洋上航行,寻找一块方圆只有20英里的陆地,而当时他们没有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一样的导航设备,甚至连块精确的手表都没有。而在航行途中,危险的暴风雨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忽然出现(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些未知的生命体也在海洋深处等待着。库克当时已完全预料到船上可能会有一半船员回不到英国。但库克知道,这种冒险还是值得的,因为这次出航不仅能寻找大陆,还能观测难得一见的金星凌日。
他们的任务是在1769年前到达塔希提岛,然后落户于岛上,建立一个天文台,观测金星凌日现象,希望通过金星凌日的观测计算出太阳系的规模。而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科学愿望的英国皇家学院为库克此行提供了经费。太阳系的规模是18世纪科学界最主要的难题之一,与目前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本质的问题差不多。在库克那个年代,天文学家只知道绕太阳公转的6颗行星,而没有发现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另外,他们也只知道这些行星的相对间距。以木星为例,它与太阳的距离是它与地球之间距离的5倍,但它们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它们的绝对距离是多少,这一切在当时还是未知数......
最终,他们在1769年4月13日,也就是金星凌日出现前大约2个月终于到达了塔希提岛。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对太阳系规模的测量。
果然有意义的旅行离不开深度的阅读。
接着他又分享了另一张图片是他去过的一个国家,海地。照片中,一片混乱废墟,很穷很破很糟糕。他说那是他讲过最贫穷的地方。也正是对这个地方的旅行,改变了他的一个世界观,民主自由并不是万能药,并不一定能带领国家和人民越来越好。
海地是整个西半球历史上第二个脱离殖民宣布独立的国家(第一是美国)。刚宣布独立建国的时候,他们的政府是民主的,不是独裁的。
所以他说,旅行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
谢谢两位嘉宾的分享。阅读和旅行是世界的一部分。不去看更多的书和行更多的路,又怎么可以说自己拥有一定的世界观呢。阅读帮助塑造我们的世界观,而旅行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