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读书的料。”即使过去了十年的时间,这句话依然深深在我脑海里回响,从最初的愤恨,到后来的自我转化的勉励以及现在的释然,每当一想起这句话,我内心就汹涌而出无限的洪荒之力,同时也是这一句话在我迷茫时期支撑我走了过来。
感谢你的看不起,让我学会了成长和坚持。
上面的事情发生在我刚上高一的那时候,当我从上一届的文学社社长手里接过文学社社长的职位时,文学社已经到了开办不下去的地步。
那时候我既是班长、数学课代表,又是文学社的社长,于是在其中某一位老师的眼里我就成了个不务正业的学生,记得有一次我去老师办公室送卷子的时候,刚巧走到门口就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出来:“我们班的那个班长啊,他就不是个读书的料……”
差一点,就在我要暴走的时候,身后传来了班主任的声音:“班长,你给数学老师送卷子啊!”班主任的声音比平时高了几个调,瞬间办公室里面的声音戛然而止。
一只手在我肩膀上轻轻拍了拍,然后班主任用只有我能听到的声音说道:“不要在意,在老师眼里你很优秀。”
或许那时候的我不是很懂班主任的话,但是我还是努力压下了内心的愤恨,将卷子放到数学老师的桌子上之后就离开了。
也是在那时候起,我知道只有做出结果才能让那些瞧不起你的人闭嘴。
几个月后,文学社的情况好转起来,当然我的学习成绩也没有落下。
后来班主任和数学老师也有找我聊过,无非就是让我不要在意那位老师的话,说他那个人就是那样。
当然在当时我是内心恨那个老师恨得要死,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却是释然,那时候我还是太嫩了,这么容易就受到语言的胁迫。
没有行动就等于零。
“我爸说过……“之前有个同事很有意思,一遇到问题就很喜欢把他爸搬出来,以此佐证自己的观点或者谈话的可信度。
”我爸说过这样做是没用的?“
难道你爸做不到你就一定做不到吗?
”我爸不让我做这份工作。“
……
很多人就是这样一直活在别人的意见里,总以别人的期望来生活,一旦万界与他的认知相悖,他就觉得无所适从,或者就开始抱怨各种的不公平。
前段时间我开始看书写作,身边不少人知道之后纷纷发来”贺电“,竟是毁誉多于赞赏,他们说我是不是疯了,做这么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哈哈,我没有回应,他们内心的小九九我还是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的,所谓看透不说透,不然就太无趣了,不是吗?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着怎么做人,却极少被教育怎么做事,以至于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都着眼与做对的人,而无意识忽略做对的事。
多少人可以做到这样:当你发现你站在大多数的一边,你就应该停下来反思。
这让我想起在那些大型的培训会上,那些”老师“上场一通轰炸,然后就开始强行洗脑:是不是、对不对、认不认同……
呃,扯远了。
现在很多的人总有这样的想法:这些事不是我做的,我不做;我是做高端市场的,这么low的不做(我目前就遇到这样的一个案例);不管怎样,先收了钱再说,先把钱搞过来……
说起这个我觉得有必要讲讲目前遇到的案例。
情况大致这样:
服务型产业创业的老板,总想着用免费吸引人过来,来了之后就开始忽悠客户,等钱到手之后却提供不了承诺的服务。员工提建议又不接受,总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人,规则改来改去,和那一句”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一样扯淡。
如果有一天,员工离你而去,不是你给不了员工薪水,而是你“犯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