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独立在东西方的任何学科发展史中都无法脱离社会现实的需求。离开社会现实的思想是“空想”,只存在于理论范畴中,无法得到任何统治者对社会制度演变的认可,只能在“小圈”里(如东方的竹林七贤、西方的古希腊七贤)遨游。
思想独立的虚幻性:常常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或“机会主义者”的口头禅。这些人打着思想独立的口号,试图达到非法的政治目的,但最终无法登上历史舞台的正面战场上,只能停留在“昙花一现”的理想实验过程中。
思想独立在中国的历史背景:建立所谓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社会制度,是为了打破旧中国的思想囚笼与被殖民的国民身份。“独立人格”针对的是西方“歧视”现象(如“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语),“自由思想”针对的是封建制度的束缚(如“礼教杀人”现象严重)。这些都是当时的国情所需,是中国国民革命探索道路的宣传手段。
思想独立的伪命题性质:思想自由在古今中外的思想继承史中是一个伪命题。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始终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无法脱离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思想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往往受到当时社会制度、文化环境和政治局势的制约和影响。
理解思想独立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思想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思想独立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现实互动的结果。只有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其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