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老佛爷慈禧太后
对于晚清时期的一位大人物,那就不得不提起慈禧太后了。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电视剧里,电影,史书,对慈禧的评价当中,包括一些对慈禧太后的了解里,可能我们很多人都会把慈禧就是认为成一个昏庸无度,或者是渴望权力的一个人。而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在道光十五年十月十也就是1835年11月29日,慈禧生于当时的京师,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他的全名叫叶赫那拉·杏贞。据说杏贞这个名字是来源于小时候家里有两棵白杏树,而他的父亲叶赫娜拉·惠征希望他能够“忠贞”而来。在八旗当中出身在一个满洲镶蓝旗,是当时的下五旗,军功世家的支流。曾祖父吉朗阿任户部员外郎,祖父景瑞做过刑部郎中,父亲惠征也只是一个八品的文官。
咸丰元年也就是1851年,刚上位的咸丰历经了很多的风风雨雨,最终登上了皇位,登上皇位后,按照清廷的规矩开始召集秀女入宫。次年二月,十八岁的慈禧参加八旗选秀,因为当时选秀的人十分之多,咸丰根本看不过来。慈禧买通了咸丰的示威,并得知了咸丰的必经之路,最后成功地和咸丰有了更近的距离。咸丰四年二月二十六日,晋封懿嫔。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她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未来的同治皇帝。母凭子贵,在同月二十四日晋封懿妃。咸丰七年正月初二日,晋封懿贵妃。从此,她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咸丰帝的皇后钮钴禄氏。
当时,咸丰帝体弱多病,兼之当时的清朝,外有英法联军入侵、内有太平天国起义,让他心力憔悴。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并让其代笔批阅奏章,并且允许懿贵妃发表自己的意见。自此她开始干预朝廷政事。
后来英法联军向北京进军,当时的咸丰皇帝为了逃避英法联军的进攻,于是,拖家带口去了热河避暑山庄逃避追击。当英法联军走后,受到惊吓的咸丰不愿回到京师,因为那里让他受到了羞辱,不愿再回到那个伤心之地。不久就在那里去世了。
在咸丰去世之后,有三个重要的部分正在改变着朝廷。第一个部分就是他年仅六岁的唯一一个儿子同治皇帝,还有他那年仅26岁的妙龄老婆慈禧,懿贵妃。最后还有八个飞扬跋扈的辅政大臣。
此时的慈禧已经晋升为西太后,也就是皇帝的母亲。但是此时的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这是一个六岁的孩童,不像康熙那样从小就有头脑,平定三藩之乱。所以此时的慈禧因年轻,所以难免不了没有好胜心。此时的瓷器对权力的渴望十分之大,可是当时掌管朝政的是哪八个飞扬跋扈的辅政大臣,于是,慈禧当时就辛酉年发动了政变,也就是历史当中的辛酉政变。在这场政变当前,那八个大臣就是慈禧滥权的拦路石。并且拿八个价钱,因为咸丰皇帝死后开始独霸黄权。慈禧为了活命,处于弱势的慈禧必须要奋起反击这应该就是慈禧铤而走险发动政变的真正原因。
另外,从爱护儿子的角度考虑,慈禧发动政变,也是百利而无一害。于是,慈禧结合当时的恭亲王奕䜣将那八个辅臣全部都赶走了。
但是现在的问题来了,咸丰皇帝的皇位基本上就是他和奕䜣之间的斗争,所以咸丰在位时一直针对着奕䜣。就比如当时咸丰逃走时就让奕䜣在北京当炮灰。并且在咸丰临死之时,还把除了奕䜣很多职位。
所以现在问题来了,奕䜣为什么要帮助慈禧呢?
在我看过的电视剧中,有的说是他和慈禧有私情,所以才会甘冒风险竭力帮助他们孤儿寡母。但是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咸丰的种种安排,势必引起了奕䜣的彻底反叛之心。所以奕䜣选择和慈禧联手除掉那八个大臣,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的做法,完全合乎逻辑。
果然在政变之后,奕䜣达到了最初的目的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议政王兼领班军机大臣。而历史上的“两宫垂帘”也就此开始。
两宫垂帘之初,慈禧在奕䜣等人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采用奕䜣提出的“借洋兵助剿”的政策,讨好英、美、法列强,组织“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
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自同治朝起,慈禧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这一时期,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贪欲,外交上没有吃大亏,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也就是晚清最后的兴盛“同治中兴”。
但是后来随着慈禧自己野心不断地增大加上自己的地位的巩固,她和奕䜣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趁着奕䜣在外打仗,慈禧不断地去抹黑他,最后成功将奕䜣的地位大大削弱。
在后来的日子里,同治皇帝也慢慢长大。逐渐到了同治十一年,此时的同治帝已经十七岁,同治皇帝开始自己慢慢地管理朝政。可是剪过了两年自己就被确诊的天花。没过多久,自己这个傀儡本身可以蜕变,却因为天命驾鹤西去了。
于是,此时的慈禧,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垂帘听政,只不过又换了个傀儡。这傀儡大家想必都十分熟悉,就是那个被慈禧软禁死的那个有一点骨气但不多的那个光绪帝。
之后的事情,大家也许都知道了。没过多久,中日甲午战争便爆发了。而此时的老佛爷慈禧太后,却还在开自己的超级“party”来庆祝自己的六十岁大寿。最后因为这次“party”让大清被日本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过个生日,把台湾给送出去了。后来用因为戊戌政变,那些就当人怕他们自己的官位不保。于是联合慈禧,发光绪的力量彻底解决。最后将光绪软禁了起来。
随后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等,整个大清翻江倒海,最后走向了衰落。在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驾崩,年仅三岁的溥仪即位。在溥仪元年,1909年。大清的老佛爷,慈禧太后还是“驾崩了”。
慈禧一直被我们认为不折不扣的大坏蛋,为了权力不顾一切。但是看过书之后,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更加深入,其实慈禧还做过一些挽救大清的。
为了维持统治,抵制革命,改变自身守旧无能形象,讨好列强,慈禧在“西狩”期间表示要参照“西法”,改弦更张,切实整顿政事。光绪二十七年,谕令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办清末新政的机关。随后在新政的名义下,陆续颁布了一些目的在于稳定清朝统治的法令,如调整官制、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校以及准许满汉通婚等。
慈禧为了更有效地抵制革命,便拉拢资产阶级上层,欺骗广大民众;同时企图通过改革官制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势,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光绪三十一年,慈禧表示:如果宪政能使“清朝基础永远巩固”,“民间革命之说自归消灭”,经过考察“确无弊窦”,便决议仿行立宪。同年,慈禧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次年,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准备从改革官制着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进行预备立宪。年底,慈禧公布中央官制,行政中枢军机处照旧不变,并增至十一部。到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又公布地方官制,将各省督抚的军权、财权分别收归陆军部和度支部。同时采用明升暗降的办法,把地方督抚中最有权势的袁世凯、张之洞内调为军机大臣。
在光绪三十四,在革命势力迅速发展和立宪派请愿活动高涨的形势下,慈禧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二十三条。这个大纲仿照德国和日本的宪法,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保留君主专制特权,皇统永远世袭,皇权不可侵犯,法律议案须经皇帝核准施行,人民自由可由诏令限制,宣战、媾和由皇帝决定,用人、司法由皇帝总揽,人民没有真正的权利。同时,还颁布了《议院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明定是年起的九年时间为预备立宪时期。由于慈禧通过照片外交,美国当时的罗斯福总统签署法案,退还庚子赔款一千多万美元,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官派留美学生;之后,英、法、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相继;七国退还中国之庚款“溢款”总数,约在海关银三亿两左右,对兴办教育事业颇有效果。
慈禧自己本身上位的时机并不好,可是慈禧是一个顶级权谋型的政治家,不但看到了存在的问题,还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她的办法就是用人。慈禧之人善用,用最合适的人去做最合适的事,虽然做错过,但最后通过这些人联手挽救大清的江山,联手创造了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