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堇年应该算是个“青春文学作家”,至少网上是那么定义的,我感觉她可能并不喜欢这个标签,不然在她书的扉页上为啥只写着“写作者,黄昏收集者”这几个字。
不过好在她高质量的读者群应该更愿意把她理解成一个“能写出撞击别人心灵文字的作者”,而无所谓她到底是不是个“作家”
我看七堇年的书其实没多久,差不多就是在大二,那时候距她的成名作出版已经快十年了吧。(不过她十年的成名史也没有出很多书)在图书馆偶然翻阅到的,就是那本《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只不过是再版。因为觉得封面很符合我当时的审美,就借过来看的。没想到一下子被吸引。
就是那种被撞击到心灵的感觉,就是隔着时空宇宙都会有的共鸣感。那篇文字叫做《北方》。
“我读着史鉄生的散文,零碎地牵扯起我生命中不曾出现过的记忆,一如北方的黄山厚土之中倏忽而来的忧伤的信天游,那些灿若信仰一样的阳光以及阳光下信仰生存的人民,几百年几百年地生死相继。”
“黄树叶的季节,那些老宅子紧闭的朱漆脱落的门,那些灰蓝苍郁的高原无比的天空,干燥的空气和清晨的街道,或者冰糖葫芦的甜甜香气,以及从墙后面能传来孩童嬉戏之声的旧胡同,这些自在的生命和事件,永远这么不紧不慢地投奔茫无重点的未来,悠然地像老银杏的叶子晃晃悠悠飘落的那几年。”
我也读过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至今还能背出几句精美的句子,但却从未产生过任何奇妙的想象。而堇年的这篇文字,真的就让我仿佛看到了北方那些“大片大片夺目的金黄”、那些“厚黑的土壤”、那些“朴素敦厚的农民”。
我因这篇文有了读下去的兴趣,竟发现好多文字都与我的内心有某种说不清的联系。仿佛我想象过的经历,我想要干的事情,堇年本人或是堇年笔下的人物都帮我干了一样。所以我在看完这本书不久就打包了行囊去了她笔下的北方。
七堇年的文字也许不是同类型作者里面最出彩的,但她的感受一定是最细腻的。可能是她有抑郁症的原因。我能感觉到她对文字的那种依赖,对世故人情的惶恐。似乎只有在文字里,她才能找到安全感。这样的作者,表达无疑是最通彻的。在文字世界中,她不再是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的平凡人,而是一个有魔法的巫师。她以文字作为魔法棒,将那些抽象的、难以被人描述的、刹那而过的情感情绪都精准的,一词一句真真切切的表现出来。
所以你看她写的句子,精简而又有画面感。堇年总能有些独树一炽的措辞方式,她搭配的定语宾语总是有一种出神入化的恰恰好。
而我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也完美无缺的展现了七堇年在措辞上面的艺术。并且作为她成熟以后的作品,文章思想上亦不同于从前的青涩。这本书叫做《灯下尘》,是七堇年去年下半年最新出版的作品。里面收录了她近几年写作的散文、随笔和小说。
这本书的封面依然是她固有的风格,简单却意味深长。封面上的唯一一张插图也别有想象,不知那是流萤还是星落亦或是书名本身——灯下的粒粒微尘。
每篇文章都可以独立开看,每一篇都刻画了她心中的那片小小世界。因为是合集,我没有办法总体来说它讲了什么。只是我相信,任何一个重视内心感受的作者都会喜欢这本书。这本书里的大多数文章写的都是七堇年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和人生经历。故而显得格外的真实且动人心弦。你或许会被某篇文章感动因而度过一个难眠的夜晚,或许你会感触到某种也曾感同身受的情感,或许你会在不知不觉间热泪盈眶,或许你将从她的只字片语之间感知到更加辽阔的世界,看见更加丰富的人群和风景。就像堇年在书里写的那样。
“如果写作还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作品像一盏灯,照亮了那一束,你原本看不见的灰尘。它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都在活生生的生活中飞舞,包括你我。如果不是因为一篇文,一本书,你可能不会知道有怎么样的一群人,生活在怎么样的一个世界中。”
我想这本书将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表达。我的写作初衷亦有如复制般的雷同,也许这亦是我倾心于她的文字的另一个理由。
总之,这本书还是推荐给一些喜欢看散文、随笔、游记的同学。
希望从你们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灵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