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亲爱的你,今天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知足常乐,常怀感恩的故事。
看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边最近经典的莫过于他对婚姻的看法:婚姻像坟墓,外边的人趴着藩篱,张望着,憧憬着,想进到里边;里边的人拥挤着,吵闹着,期望着外边自由的空气。还有作品与作者,鸡与鸡蛋的关系的比喻都很精辟。然而今天要说的是他在围城里关于乐观与悲观,以吃葡萄方式简单通俗地表示出来,我至今仍记得: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初读此书,感觉这个观点确实很拗口很难懂,然而读懂了确实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最近看卢思浩在领读人•精神的壳上关于读书,关于对世界的看法思维上的一些见解,感觉深受启发。他在里边说,最我害怕的不是年轻人不读书,而是不思考;我觉得天真是个好词,但它好的前提是你知道世界有多坏,仍然能保持对世界的热忱。这个跟前段时间走红的网络用语: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在某种程度上想法不谋而合,不过就是讲究的是你历尽千帆,铅华洗尽,仍能保持对世界如孩童般的好奇、期待,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为知世故而不世故。
之前写过关于对笑点低的人的看法,这里还是想说一下:我一直觉得笑点低的人很俗,别人讲个啥都能哈哈大笑,这种人对生活品质要求肯定也不高,对自身的要求就更不要提了,总之以前我觉得笑点低的人难成大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想法开始转变,觉得笑点低未尝不是知足常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们对别人讲的笑话总能付之一笑,暂且不论笑话本身好不好笑,起码讲笑话的人开心了,自己讲的笑话有人被逗笑了。再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笑点低,那是不是对其它别的事情要求也低,所以他们总是能用到知足常乐。也容易学会心怀感恩,当与人争执时他们会计较的少,所以就能避免很多无端争斗,总会念及别人的好,忽略他的坏。笑点低,换一种形式,是不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别人无法忍受的事情更能包容,他对别人没有多么高的要求,所以对身边发生的不完美就更具有超乎常人的忍受力,因此待人接物就更能以一种缓和的方式进行,这也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不论是常怀感恩、包容,还是以柔克刚,我都希望你能见过世间万般的不美好,还能温柔待它。因为,你对世界的包容藏着你对生活最真的热忱。ps这两天西安局部地区停电,好多人哀怨不已,我希望当不好的事情来临时,我们能更坦然,更包容,更忍耐,你只有见惯了生活里的苦难,才能明白幸福来临时你该多加几倍的珍惜。
因为你的幸福是别人奢求不来的,你的平凡的生活别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法得到。不要老是觉得自己怎么怎么委屈,怎么怎么被不公平待遇,当你明白坐在宽敞的办公室上班,坐在明亮的教室读书,生活在温馨幸福的小家庭里……不要老是等到失去之后才懂得之前拥有是何等幸福,不要总是等到要酿成大祸才能明白自己其实可以不那么计较就好。
我是流烟远逝,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却对生活怀有无限美好期待,对世界充满热忱的邋遢伪文艺青年,写简单的心得,讲平凡的故事。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故事,欢迎你继续阅读我以后的故事,或者你对我的文章有其他的看法,意见或者建议都希望你能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