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修,我们要时常静虑,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比如静坐30分钟,哪怕仅是提着话头,如果能有疑更佳。这样静坐清空内心后再开始思考某一问题,不落入碎片化思维的窠臼里?人生重要的是整全的思维与整全的人生。
我的实践路子是学养重在先精深而后广博。比如阅读经典,哪怕深读一部经典,比如《论语》,是非常少人的。几乎人人都会子曰几句,得其精深广博者少。深入一部象《论语》这样的经典,为其治学根本,为主心骨,可博通人类全部思想与精髓。只是从哪里进入,哪条道去向,目的地都是“道“都是“得道”。治学治身治心,以论语为本,然后纵向上以儒学为经,贯诗经,尚书,大学,中庸,易经乃至后世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以道学释学特别是中国禅宗为纬,通道德经,庄子,列子,阴符经,坛经,般若经等。有此学养后可进入广参博学诸家诸学,自由出入无碍矣。
但根本是心性之学,其方向都是“向内”“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觉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转化自己的思维”“转化自己的习性”。其本质都是“心性之学”,得其根本而应境应机应时而用,入万相,起万用,大机大用,自由出入,原始返终,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只在一个“觉”与“不觉”的差别。平常人是日用而不知也不觉,仅用其本能,有的是小机小用而不得大用。庄子经常批评不能用其大者。觉者是日用中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用其万能,大机大用。如此而已。
平常人由于学的浅薄而心内系缚打结的又多又大,故而其生命状态是非常沉重的,其背负的包袱是又多又大的。一般的学问是只能帮忙减除外围一些,细小一些的包袱,而其内心中根本的巨大的包袱困缚,是无能为力的。心有千千结,固有千千种烦恼痛苦与不自由,你能解决多少?
而心性之学是从根本上解决。
养和气,养喜神,得禅悦。
禅悦也是多层次的,入静的寂悦,身心舒适的轻安之悦,无包袱的轻松愉悦,无挂碍的自在逍遥法乐。
有了心性之学的根本底子,能做自己心性上的主,知道自己的当下,清楚自己的志向,当然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应世之应用之学,术业专攻而已,精益求精即到。
常人了解外部世界着力多,但不通透,事上也难通达。了解自己内部世界太少,无知无觉,心上更难通达。
先解决心的通达,事上方可能通达。故学养之道无他,修身治事而已。先精深而后广博得力些,浅见以自勉,故而记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