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弹钢琴。八岁时突然想学弹琴,但在八九十年代,钢琴是奢侈品。不敢向父母开口,于是试探着先要来了台电子琴。后来父母看我是认真的,就咬咬牙给我买了台珠江钢琴。正因如此,后来再枯燥也没敢说放弃。
这台珠江钢琴陪了我三十年。到现在有时间我还会弹一弹。但已不需要像小时候那样先练枯燥的哈农、音阶和琶音,也不用再弹那些高深莫测的古典曲,而是喜欢什么弹什么。但多年来我始终有一个毛病,就是不练到百分百不出错,宁愿跟别人说我不会弹琴,也绝不轻易在人面前展示。
别人以为这是好强,但其实是自卑。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自己的自卑从哪里来,因为从小母亲就爱在人前夸我,说我聪明伶俐,一学就会,无论学习和弹琴都表现突出,但也仅限于“人前”。
现在的家长对夸奖孩子也是毫不吝啬。为了让孩子更自信,都一个劲儿地夸。孩子吃一口饭夸,唱一首歌夸。生怕一不小心错过哪个夸奖的机会,就让孩子少了一分自信。可惜越来越多被夸奖声包围的孩子,变得不敢尝试,拒绝挑战。
因为他们输不起。
否定会让孩子自卑,然而过高的“肯定”也是一种否定。
真正的肯定,是你做到80分,我也能看到你的80分。而无论我看到的是50分还是120分,都是对80分的否定。
孩子本身的能力加努力是80分,而家长却把他们夸到120分,夸大的40分并不是对孩子的认同,而是妈妈心中对孩子的期(y)待(y)罢了。
对孩子有期待错了吗?有期待没错,错就错在我们经常把对孩子的期待误以为是对孩子的认可。
当孩子让我们“长脸”时,我们能把他们捧得有多高,那么当孩子让我们丢脸时,我们就能把他们摔得有多惨。我们把自己期(y)待(y)的部分直接扣到孩子头上,分不清理想与现实,而当看到真实的孩子与我们理想中的不符时,立马就会批评指责,对孩子充满失望。而这,才是对孩子的终极否定。
小时候练琴不喜欢抠细节,常常把弹不好的小节随便糊弄过去,生怕被母亲抓住把柄说:“怎么弹来弹去都弹不好,人家耳朵一听就能弹出来”。结果我的琴技也只能忽悠像我母亲这样的门外汉,实际心虚得不得了。
后来成了家有了娃,丈夫和孩子都喜欢听我弹琴。他们很容易满足,只要有琴声就好。不管是演奏还是断断续续的练习,他们都会很享受地边听边玩,从不挑剔。反而是我无法接受不够好的自己。
有次在练一首新曲子,因为丈夫孩子在,怕被嫌弃弹不好,于是假装不耐烦自己先嫌弃自己。可爷俩却一脸萌比说:“练琴不都这样吗?”我说你们不嫌烦不嫌吵吗?爷俩答:“怎么会?我觉得还是很好听啊。”
就这样,弹琴不仅是我的兴趣爱好,后来慢慢还变成了我的一种治愈方式。治愈那个没被接纳的不太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