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相比起与邻邦齐、宋、小邾等国联姻的季氏,鲁公室的婚姻制度则出现了很大的扭曲。按照鲁哀公时宗人衅夏的说法:
……宗人衅夏……对曰:“周公及武公娶于薛,孝、惠娶于商,自桓以下娶于齐,此礼也则有。若以妾为夫人,则固无其礼也。”……(左传.哀公二十四年)
可见鲁国自桓公以来世代都曾按照礼制正式娶于齐公室,当然娶自齐公室不意味着不能拥有其他女子,只不过不是通过正式婚姻,而是通过与普通宫女生子而给予其正式身份的。
拿鲁昭公之父鲁襄公来说,其出生于“沙随之会”当年,也即鲁成公十六年(前575),不过并非成公与元配齐姜之子,而是成公之妾定姒所生。可见鲁成公也确实如同自桓公以来诸位鲁侯一样正式娶自齐公室(成十四、前577),但由于长期近期结婚或者体质原因而未能有儿子降生,所以只得“墙外开花”,与来自杞或鄫之姒氏又单独生子。
尽管鲁襄公午在其十二岁那年(襄九、前564)在盟主晋悼公的运作下提前举行了“冠礼”,且建议季武子为国君准备婚配,但依《周礼》襄公应该在满虚岁十五岁那年(襄十二、前561)那年才正式完婚,且婚配对象仍应来自齐国公室,不过《经》、《传》打破传统,从此再没有记载过任何一位鲁侯与齐国公室的婚配情况。
首先这可能是考虑到从此历代鲁侯都并非齐出的事实,于是后世也就与齐公室切断了这种血缘纽带。具体到鲁襄公的个人情况,其在初婚(襄十二、前561)对象也即嫡夫人仍应来自齐国,但由于通常诸姜为了保证年长者能够有一段时间专宠,所以嫁入鲁国会有一个时间差,也即许配给鲁侯的九位姜姓女子大概每隔两三年才有一女加两媵的方式到达鲁国。而齐、鲁关系在第二批三位姜氏抵达前就已经急剧恶化,甚至发生了齐灵公联合邾、莒等国连年轮番攻击鲁国的局面,并最终激化为诸侯联军伐齐的“平阴之役”(襄十八、前555),因此齐、鲁间的正常婚配计划被完全打乱,在襄公十二年初婚时到达的诸姜想必也从此失宠。
按照《传》文对襄公诸子即位情况的论述:
……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卒……立敬归之娣齐归之子公子裯,穆叔不欲,曰:“大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钧择贤,义钧则卜,古之道也。非适嗣,何必娣之子?……于是昭公十九年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这段记载中提及了好几个重要的信息:
首先,鲁襄公除了正式娶自齐公室外,也几乎同时获得了一批来自归姓淮夷小邦胡国的宫女,且竟然与其中的至少两位——敬归、齐归——生下了儿子,包括曾经一度嗣位的公子子野、先后即位的鲁昭公裯和鲁定公宋等。可见鲁襄公自己没有任何生育问题,而是与诸姜的婚配不利于生子而已。
其次,无论是敬归还是齐归其实开始的时候都没有正式名分,因此只能被称作“胡女”而非“夫人”或者“妃”,仅仅由于她们为鲁侯诞下了子嗣所以才获得了谥号。甚至在诸姜失宠的情况下,她们也不曾进位为夫人,也即叔孙豹所提到的“非适嗣”,所以终襄公之世,诸归可能都是身份卑下的贱妾,这也是鲁国逐渐失去权威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从昭公即位时的年龄“于是昭公十九年矣”来看,如果记载的为虚岁,那么他应该出生于鲁襄公十三年(前561),即襄公十六岁那年,也即其正式婚配的来年。说明鲁侯得到诸归姓女子应该几乎在娶诸姜的同时,也即诸姜嫁到鲁国之后在一年内就已经被疏远,而国君则将精力用在出身极为普通的宫女身上。
最后,从叔孙豹所谓“非适嗣,何必娣之子”可以推知,鲁襄公生前一定还有诸多其他出身的子嗣,因此未必非得在诸归之间做出选择,而这些选项也同样“非适嗣”也即非“齐出”。当然这是非常合理的,因为鲁襄公在位长达三十一年,适宜婚配生子的时间长达二十年,完全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得到不同背景的嬴姓、姒姓、己姓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