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一下,我们昨天熬夜了么?
熬夜有害?
怎么算「熬夜」?显然,因人而异,有部分人到了晚上反而精神好,晚上效率特别高,半夜干事思路特别清晰,算不算「熬夜」?
我们特指这种情况作为「熬夜」的标准:明知道自己很困了,但是就是不想睡,就想赖着多做一会儿工作(好像这是不可能的),多玩一会儿游戏,多上一会儿网,多看一会儿剧,多陪朋友吃一会儿宵夜 ……
中国睡眠医学协会曾发布过一份调查:超过70%的年轻人有熬夜习惯。即使不做调查,我们看看周围也估算的出来。
虽然,我们都知道,熬夜恐怕不是个好习惯。据调查,90%的年轻人猝死或者脑溢血、心肌梗塞都与熬夜有关。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甚至指出,因为破坏生物作息规律,经常上夜班会使患病概率提高50%。
对于多数人,熬夜是有害的,然而健康养生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到时候就是不想睡?需要直面吗? 如何破解?火箭君也一度困惑,现在把自己的一些感想分享给大家。
我们为什么「熬夜」?
我们先归纳一下,以下3种原因造成常见的「熬夜」:
认为可以带来充足的时间
由于我们 1/4~1/3 的时间都在睡眠,有时总感觉睡觉很浪费时间,「死后自会长眠,生前何必多睡」。如果能利用睡眠时间,学习工作,甚至吃喝玩乐,感觉时间上赚了!夜晚仿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不睡,晚上的时光仿佛就不会停止。
认为可以带来放松的时间
很多人选择熬夜是因为不想面对白天的压力。晚上我们可以远离繁忙的白天,让自己放空,让自己独处,让自己有时间审视自己。(文艺青年的理由)
认为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率
夜深人静,无人打扰,感觉上非常适合集中精神工作或学习。有些老师特别习惯深夜备课。毕竟,对多数人来说白天杂事太多,无法专心,白天效率低下是常态。
「熬夜」的本质是什么?
先说结论:火箭君认为「熬夜」的本质是「拖延症」,拖延对象是「睡眠」。正好我们在做「拖延症」研究,「熬夜」也被列入考查范围。
火箭君以前从一本书中了解到一个词,「稀缺」。「稀缺」解释了很多拖延类的问题成因。
充足的,自由的,高效率的时间对我们来说是「稀缺」的,所以我们的大脑要求我们一有机会就要加倍补偿回来,到了晚上,机会来了!
这种「补偿」(甚至是「报复性补偿」),很可能是深深写入每个人的基因里面的。远古时代,食物匮乏,原始人逮到一个动物一定要吃个饱,因为后面还要面对长期饥饿。 目前非洲的狮子豹子也是这个策略。
心理学上,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开创者)的说法是:当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受挫,便会不自觉用其他方式或在其他领域来弥补这种缺憾,缓解焦虑,减轻内心不安。
而为了补偿稀缺,我们更容易疯狂的熬夜,想要以熬夜的方法来弥补自己的一天。
想不想摆脱「熬夜」?
我有两颗药丸,一颗红色,一颗蓝色。
服下红药丸,忘了这篇文章,晚上继续嗨,管它呢!
服下蓝药丸,重视自己的身体,管理自己的健康。
我选择哪颗?如果真的有这种选择,我肯定选择「蓝色药丸」,首先,理智上告诉自己不想「熬夜」。
如果选择了这种理智,我们继续看到:
理智的来说,对于一般人而言,「熬夜」不能带给我们 充足/自由/高效率 的时间,这是「稀缺」带来的幻觉!
《稀缺》的作者指出,稀缺感在很多层面扭曲我们的行为,很穷的人反而会借高利贷,从而使不少人变得更穷甚至破产。同样,由于身体疲惫,「熬夜」会带来很长的低质量时间,从而导致我们白天精力不足,时间质量下降,进而加剧对高质量时间的「稀缺感」。最终,使我们陷入 越是时间不足越是熬夜,越熬夜时间越是不足的怪圈。
认识到这一点,摆脱熬夜的动力可能会更足一点。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具体方法可以摆脱。其实方法很多,显然都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会在整理完「拖延症」的全部系列之后,一起放出。敬请期待!
等等,可以简单透露一两个:
1. 理性早起
对于理智的人来说,时间不够?用「早起」对抗「熬夜」,坚持早睡早起,早上的时间相对质量会高很多,有事情要干放到早上,看似拖延了事情,实际上是「战术性拖延」,这也是我们「放弃治疗」拖延症的核心之一。久而久之,就能摆脱恶性循环,时间和精力都逐渐充裕起来了。
2. 就寝提醒
我们以iPhone为例,iPhone内置了很好的睡眠管理功能。在「闹钟」应用里不仅可以设置提醒「几点起床」,也能设置提醒「几点上床」,非常贴心。唯一的遗憾是不能提醒和谁上床。
设置后可以直观的看到「休息时长」,而且闹钟应用会根据手机放置时间,推测出你是否按照计划睡眠,并将每一天的睡眠时间统计起来,供我们参考。
最后
如果你有什么绝妙的方法对抗「熬夜」和「拖延症」,欢迎告诉我们,和小伙伴们交流,我们会择优一并在后续文章里登出来的!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