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课
5.WhatIsItLiketoBeaBaby: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见《心理学与我们》P207第11章——人的毕生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思考者,他常把儿童称为小科学家。他并不对儿童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认知的起源和发展。
胚胎重演律:个体的发展重演了种族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完全错误,但当时皮亚杰对此深信不疑。皮亚杰认为,对儿童的研究可以得出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化:反应范围的扩大。
顺应:改变你的行为方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这两种学习机制渡过各个阶段,提出了“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是纯粹的自然生物。“客体永久性”:即使看不到某物,也知道其存在。
这一阶段儿童没有客体永久性意识,看不到一个东西,他会认为其消失了。
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并没有客体意识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4、5岁。儿童开始可以在脑中构建世界。但这种能力是有局限性的。
局限一: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此处并不含贬义,而是儿童完全没有意识到别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是不同的。证据之一便是“三山模型”。
另一发现是“守恒”: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不会因为相关特征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小杯子里的水倒进大杯子里,水量并没有改变。但是儿童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可以解决“守恒”问题,但抽象思维能力仍然有限。
直到12岁,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才逐渐成熟。
一定程度上,皮亚杰比弗洛伊德和斯金纳都成功。原因在于这些论点是可证伪的。
与此同时,他的理论当然也有局限性。
理论上的局限性,如他是否真的解释了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关于客体永久性的论断
研究方法上的局限,皮亚杰喜欢用问答的方式,但是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不成熟,很可能导致人们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现代婴儿认知研究:
以前的研究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婴儿是愚蠢的。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婴儿可能比想象中聪明。对婴儿的研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设计精巧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婴儿眼睛的注视时间来判断
他的反应。一些实验证明婴儿有对客体永久性的意识。
但是,有一点共识,很多知识的确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那么,问题就是,儿童是何时,又是如何获得这些能力和知识的?
答案之一就是神经元的成熟。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大量生长出新的神经元,而是不断地消除多余的神经元,并且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越来越紧密。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抑制能力。很多独立研究表明,儿童缺乏自我抑制能力。
学生:在探究婴儿拥有什么类型的概念时,是否对婴儿进行了判别式条件作用?
老师:我不是很清楚。有同事说,这种方法并不如其他方法有效。操作性条件作用的部分问题在于,很难使婴儿按照系统的方式行动,所以注视世间法更为精确。
孤独症,发病率一般在千分之一,一般为男孩。他们并没有生理上的缺陷,但是会有语言和社交上的缺陷。
实验:在A前面放一大一小两块巧克力,问你,A会选择哪块?答案是很明显的。但是孤独症儿童会耸耸肩,说“我怎么知道”。
错误信念任务:
女性的社交能力比男性强。甚至有人认为,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患有轻微的孤独症。
一些孤独症患者在数学、音乐和艺术方面有极高的惊人的天赋,这好像就是上天拿走了一些,又赐予你另一些才能。但这只是非常极端的例子,大多数孤独症患者并没有特别高的天赋。
如果你不喜欢孩子,不喜欢发展心理学,认为研究婴儿和儿童对于成人没什么用,那么引述一位心理学家的话。如果你想知道斑马是带着黑色条纹的白色动物还是带着白色条纹的黑色动物,你成天到晚盯着它看,永远都得不出答案,要知道答案,就要研究它早年,研究它胚胎发育时期是怎样的。万物如此,皆因其本